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教0歲寶寶說話(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智力開發(fā)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如何教寶寶說話?爸媽在與寶寶的日;又芯涂梢越虒殞氄f話。親子交流的質量和頻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寶寶語言發(fā)展方面的個體差異。

什么時候要開始教寶寶說話?寶寶出生后就可以開始了。雖然寶寶要到1歲左右才能說出理解其語義的第1個詞,但在這之前的1年里,他已經開始練習控制發(fā)音、掌握語義,為日后的“開口說話”做準備。

寶寶如何學說話

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與身邊的人交流,這時候可以說寶寶真正開始脫離他的嬰兒期。語言的表達就是說話,它和寶寶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密切相關,能很好地與人溝通對寶寶的一生都有幫助。

1歲前練習發(fā)音、獲得語義——寶寶的前言語階段

不少寶寶在12月齡時說出了第1個理解其確切意思的詞。在這之前的1年里,他們都在為這一刻做準備。他們咿呀作語、咕咕噥噥、哼哼哈哈練習著發(fā)音,逐步學習著對發(fā)音的控制。在與爸媽、照顧自己大人進行的日;又,發(fā)展語言的理解能力,把詞的發(fā)音和詞的意思聯系起來,即掌握語義;并通過這種互動,學習構成一個句子的語法規(guī)則。

寶寶發(fā)音方面的一般發(fā)育順序

1歲之前,是寶寶前言語階段發(fā)展時期。

簡單發(fā)音階段(0~3月):3個月時會發(fā)較多的元音,如:a,ai,e,ou和少量輔音m,h.
連續(xù)音節(jié)階段(4~8月):會發(fā)的輔音增加;而且出現重復的連續(xù)音節(jié)。寶寶發(fā)出ma-ma,pa-pa的聲音,其實并不是會叫爸媽,而是前言語階段的發(fā)音現象。

學話萌芽階段(9~12月):會發(fā)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jié)的連續(xù)發(fā)音、變換音調,還能模仿成人和學習新的發(fā)音。有些發(fā)音和具體事物聯系,獲得語義,說出第一個理解語義的詞語。

寶寶會說話的時間因人而異

和其他發(fā)育項目一樣,寶寶會說話的時間也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寶寶早在9個月就會說話,而有的寶寶要到2歲才會說話,一般來說平均年齡是14個月。只要寶寶的語言發(fā)育能力符合不同月齡的標準,爸媽就不用太擔心。

大部分寶寶在1歲時已經了解不少詞的意思,他們懂得的詞要比會說的詞多得多。

不會講并不代表聽不懂

小寶寶對音調的理解超過對詞的理解,但理解力和表達力同步要到1歲半。
寶寶是通過“聽”來學說話,在寶寶能說出有意義的話之前,其實已經能懂得不少大人們說話的內容。

寶寶無法全部明白你所說的話里每一個詞的意思,但卻能根據爸媽說話的語氣和音調,知道你是在表揚他還是在批評他。對月齡小的寶寶來說,對音調表達出的情緒的理解掌握超過對詞的理解。因為音調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為引起寶寶興趣我們的音調常常是上升的;安慰寶寶時,音調是下滑的。

一般來說,寶寶從9月齡就開始獲得語義,也就是說開始理解大人們說的一些話。到1歲時,寶寶對言語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開始互相聯系起來。1歲半之后,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達到同步,能說出他想說的話,表達暢快起來。

爸媽如何教寶寶說話

良好的親子互動是寶寶學說話的最優(yōu)氛圍,爸媽和寶寶互動的品質和頻率決定寶寶日后溝通能力的好壞。

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寶寶交談對寶寶學說話起關鍵作用

爸媽和寶寶交流的質量和頻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寶寶語言發(fā)展方面的個體差異,常聽到爸媽對他說話的寶寶要比不常聽到的寶寶懂得的詞要多得多。
在對寶寶撫育中,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小寶寶“交談”,在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否意識到,較敏感的爸媽為了能更有效成功地與寶寶“交談”,都在有意無意地探究與寶寶的反應相匹配的交流手段。

爸媽教寶寶說話的基本形式

首先要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物品、這件事情上,然后說名稱,使用語法結構簡單的短語。要選擇正在做的,或者寶寶正在注意的事情。比如喂寶寶吃蘋果時,就可以說“蘋果”;或者用一個短語“這是蘋果”。為了便于寶寶理解語法規(guī)則,要使用簡短的句子。

但并不是指不要對寶寶說交待來龍去脈、前因后果的長句子。有時對寶寶說一些長句子,能讓寶寶較早學會使用復雜的句子。

重點強化

可以重復或者大聲強調想要寶寶學習的詞語,比如:“這是蘋果。蘋果!币粋詞要重復很多遍后,寶寶才能理解并且記憶,最后自己說出這個詞。

對寶寶重復相同的話、唱同樣的歌、念相同的歌謠,這一切都能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自然發(fā)生,而且能起到強化的作用。豐富的語言輸入量是非常必要的。
幫助寶寶進行明確和句子擴展

寶寶在“咿咿呀呀”時其實他很想表達,但想說又不會說,可以幫助寶寶把他想說的話說出來。認真聽寶寶“說的話”并替他說出所想。除了可以發(fā)展寶寶的語言能力外,其實這也是一種很積極的回應,能給予寶寶很大的鼓勵,讓他更想學習。比如當寶寶手指著蘋果咿呀時,就可以說:“噢,這是蘋果呀。寶寶想吃呀!

擴展其實是很好的提升寶寶認知的方法。擴展時可以用“描述”、“比較”等方法。可以描述事物的顏色、形狀、大小等。比如可以說:“蘋果。紅色的蘋果! “比較”可以比較東西的大小、長短、多少。通過這些語言都可以讓寶寶了解事物的性質,提升寶寶對事物的認知,增加詞匯量。

爸媽在教寶寶說話過程中的不同作用

喜歡用兒語的媽媽

一般來說,寶寶比較偏愛自己的照顧者——媽媽的聲音,因為伴隨著媽媽的聲音,寶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媽媽更傾向使用兒語來和寶寶交流。兒語一般具備較高水平的音韻、較大的音頻范圍,且多樣化和音調夸張,單詞重復。月齡較小的寶寶比較偏愛具備這些特點的聲音。兒語常和媽媽一起出現,讓寶寶感覺良好。

促進寶寶語言規(guī)范的爸爸

如果說媽媽更傾向于以寶寶的發(fā)音能力去反應寶寶,爸爸則更關心寶寶語言的數量和質量。
一般來說,爸爸用的詞匯更多,爸爸很少使用兒語,對寶寶語言的規(guī)范化更有促進作用。

長期只接觸兒語不利于寶寶學習說話

兒語的結構比較簡單會影響寶寶去接觸必須學習的語言的語法結構。除了發(fā)音、詞語意思的理解外,寶寶學說話也要學習符合規(guī)則的語法結構。

通常爸媽的誤區(qū)在于,認為兒語對寶寶來說比較簡單,而規(guī)范的語言比較難,寶寶接受不了,其實對一張白紙的寶寶來說,輸入什么就能接受什么。及早給予寶寶規(guī)范、優(yōu)美的東西,在他大腦中留下印記,促進他的智力開發(fā)。

教寶寶說話很重要的原則是要讓寶寶掌握語義

寶寶聽到的詞匯越多,學會說話越早,因為每天能聽到許多詞匯能幫助寶寶發(fā)展語言。

寶寶會說話,不僅是指能發(fā)出語音,而且還指的是寶寶理解詞語或句子的意思后說出的、表達自己意思的話。理解意思是語言表達的基礎。

讓寶寶掌握語義的方法

要讓寶寶可以將所聽到的一切和事物、行動聯結起來。

爸媽直接對寶寶說話是比較好的方法,寶寶聽到的話一定要配合情境,也就是說爸媽正在對寶寶說的話必須是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當然首先要引起寶寶的注意,注意到了才能聽進去,明白意思。還要激發(fā)寶寶回應自己,互動交流才是學習語言的較好手段。

在寶寶還沒有學會說話以前,他的回應可能是“咿咿呀呀”、身體姿勢和表情。爸媽要學會“察言觀色”,對寶寶的行為、情緒保持敏感,就能和寶寶互動,抓住和保持寶寶的注意力,學習語言。

爸媽單方面、喋喋不休地對寶寶說話;或者自顧自對話,讓寶寶在旁邊聽著,沒有互動,這些方法都無法抓住寶寶的注意力。因為你和寶寶沒有身處于說話內容所指的場景和事件中,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可以幫助寶寶理解語義的具體、實在的參照物,寶寶根本無從理解意思,從而掌握語義。(轉下文)

下一篇:教0歲寶寶說話(下)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志社提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12271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