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快媽媽
曾有一則報道,由于父母因急事沒有回家,面對這個突發(fā)事件,不知所措的女兒竟然在門外等候了近6小時,如果不是被鄰居發(fā)現(xiàn)并領(lǐng)回家中,女孩很可能就在門外過一晚上了。
艾女士說,她回來的時候,樓道里沒有燈,漆黑漆黑的什么也看不清楚,開始她沒在意,上到4樓才隱約聽見哭聲,下去一看,原來是一個孩子坐在門口哭,問了她好幾次怎么回事,她才說是爸媽不在家,她開不了門。艾女士起身一看,門上原來貼著條子,讓孩子回來去奶奶家里,可能是孩子沒看見字條;氐郊遥窟B忙給又凍又餓的孩子做了點吃的,安排孩子睡下。
事后,艾女士說:“幸虧我昨天晚上回來時,看見孩子坐在家門口。要不,在那里坐一晚上還不凍死了……”
專家點評
這個孩子在回家的時候,由于父母不在家,居然只會在門口等,而不知道去鄰居家,或者給親戚打電話,如果不是艾女士及時發(fā)現(xiàn)了她,說不定她真會在門外凍上一個晚上。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這么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yīng)變的能力?仔細想一想,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父母太溺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太多了。孩子的事,事無巨細都是父母親力親為,孩子的任務(wù)只有讀書,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自然會變成只會讀書的書蟲,缺乏生存能力。
生活中,任何時候都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怎樣去解決這些突然發(fā)生的事情,不依靠別人或者不給別人增添麻煩,這對孩子來說,是一項必備的生活技能。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來解決,一旦父母有事無法照看孩子,孩子的生活將不堪設(shè)想。上面這個事例說明,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
“懶”媽媽心得
孩子的事總歸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父母的包辦和代替只能是一時,不可能是一世,因此,不如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不給別人添麻煩。
心得1:讓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生活中,想當個有智慧的媽媽,就應(yīng)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做“主角”,你只要給孩子適當?shù)囊龑、適度的鼓勵、適宜的評價就可以了?傊,家長要做“配角”,這才是智慧媽媽的典型做法。
一位爸爸下班的時候,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放學的兒子在大門口使勁地開門。原來,門鎖由于使用時間較長而很難打開。
見到爸爸回來,急得滿頭大汗的兒子趕緊把鑰匙遞給爸爸,說:“這鎖可真難開,還是您來開吧!”
這位明智的爸爸并沒有去接兒子的鑰匙,而是對兒子說:“這么簡單的問題都要我?guī)兔?如果我不回來你會怎么辦?”說著,這位爸爸做了個無能為力的表情。
兒子起先覺得有點委屈,剛想發(fā)作,爸爸又說:“你想想看,其他人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處理?”
兒子想了想說:“滴兩滴油在上面吧!”可是兒子馬上又說,“現(xiàn)在不是沒有油嗎?”
爸爸不吭聲,又過了一會兒,只見兒子高興地一拍腦袋。于是,他放下書包,拿出文具盒,用小刀削了一點鉛筆芯的末兒,然后把這些末兒倒進了鑰匙孔里。門順利地打開了。
這時,爸爸對兒子說:“我就知道你能夠依靠自己來處理問題的,這才是個男子漢!”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應(yīng)該培養(yǎng)孩子對突如其來事件的應(yīng)變能力。比如,遇到突然停電時,怎樣去點蠟燭、開手電筒;遇到陌生人問路,應(yīng)該怎樣避免被騙;遇到煤氣泄漏應(yīng)該怎樣去控制;著火了知道用滅火器撲滅,迅速轉(zhuǎn)移易燃品等。這樣,萬一發(fā)生了什么意外的情況,孩子就能順利應(yīng)對突發(fā)情況了。
心得2:鼓勵孩子自己解決人際問題
孩子是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解決問題的。我們做父母的要相信孩子會通過在實踐中的鍛煉,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天,媽媽讓小寶去附近書店買本書。小寶買回了書,并找回了一張10元的錢幣。回到家,他把書和錢一塊兒交給媽媽。
媽媽拿到錢,發(fā)現(xiàn)錢的一角缺失了,便對小寶說:“寶兒,你把這錢拿回去,讓老板給換張好的!如果老板不給換,你要考慮好如何跟老板說,他才會換。”
一會兒,小寶回來了,手里依然拿著缺了角的錢。
媽媽問小寶怎么回事,小寶生氣地說:“我讓老板給換張好的,老板說我無理取鬧,不給我換。”
媽媽說:“你必須再去一次,想想如何和老板交涉。”
小寶又出去了,一會兒回來了,仍然沒有把錢換回來。
媽媽讓小寶說一下過程。
小寶有點氣憤地說:“我讓老板給我換錢,不然,我就不買他的書了,可老板還是不給我換,怎么辦呢?”
媽媽說:“再想想還有什么辦法?”
小寶又去了,不過這次回來時,手里拿著一張完整的錢。
媽媽忙問:“這次是怎么辦到的?”
小寶興奮地說:“我告訴老板,是他不誠信在先,如果他不給我換錢,我把這件事情告訴我的同學,讓他們不來買他的書,他就會損失一大批顧客。老板聽我說這些,就給我換錢了。”
媽媽高興地擁抱著小寶,稱贊小寶真能干。
其實,在生活中看似一件小事,讓家長代勞,也許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但是,孩子以后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不會獨立處理。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不僅能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還能鍛煉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得3:讓孩子學習處理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
社會是復(fù)雜的,但是,孩子必然要走上社會。因此,從小讓孩子學習處理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對于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你要做個有心的媽媽,就得明白這個道理,并盡早訓練孩子,以便在孩子長大后可以少操一些心。
華人首富李嘉誠認為教育孩子不能溺愛,更不能嬌生慣養(yǎng),而是應(yīng)該讓孩子學習處理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
當李澤鉅和李澤楷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召開董事會時,就讓兩個兒子坐在專門設(shè)置的小椅子上列席會議。開始兄弟倆覺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認真聽著父親和各位董事討論工作,有時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吹胡子瞪眼睛,兄弟倆嚇得哇哇直哭,這時,李嘉誠就對他倆說:“孩子別怕,我們爭吵是為了工作,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
李嘉誠主持董事會討論公司應(yīng)拿多少股份的問題時,他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張只拿9%的股份。”
董事們有的贊成,有的反對,爭論不休。這時李澤鉅站在椅子上說:“爸爸,我反對您的意見,我認為應(yīng)拿11%的股份,能多賺錢。”弟弟李澤楷也急忙說:“對!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聽到孩子們單純的分析,李嘉誠和同事們都笑了。但是,李嘉誠認真地對他們說:“孩子,這經(jīng)商之道學問深著呢,不是1+1那么簡單,你想拿11%發(fā)大財反而發(fā)不了,你只拿9%,財源卻能滾滾而來。”
后來,公司雖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在這樣一點一滴的熏陶中,李嘉誠的兩個兒子不但對做生意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明白了怎樣去處理商場中的問題以及人際之間的關(guān)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44463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