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識記材料進行分析綜臺、研究斟酌,力爭掌握其內容實質。就是說,對識記材料務求必懂,不能囫圇吞棗。我國古代許多學者很重視這點,甚至“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宋朝有個陳正之,讀書很勤苦,常常手不釋卷、日讀數十篇,但收獲不多,長進甚少,思前想后,他埋怨自己記憶不佳。后來,他求教于朱熹,朱熹指教他說,你以后讀書,每次只讀五十個字,一連讀它二三百遍。陳正之遵訓而行,果然大有進益。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也說過,“我讀書寧肯少些也要懂透些。”所以,進行記憶的第一步就要弄清材料的精神實質,把握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千萬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上,更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那樣就很難高效地記憶。許多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數理知識,要注意弄明白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學習語言,要著重弄清音、形、義;學習詩文,要先掌握內容,抓住中心。這樣就大大勝過從頭至尾的單純記憶。
(2)加強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通向理解的唯一坦途。每個有志于學習的人都應通過“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使所學知識不斷鞏固。汽車司機、火車司機、飛機駕駛員、機械操縱者的獨立操作就是對他是否全面掌握駕駛技術知識的最好檢驗,也是他進一步加深對駕駛知識理解的大好機會。學生的課后作業(yè)、學年論文、畢業(yè)設計以及每一次考試,甚至每一次造句、作文、社會實踐、調查研究等,都是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從而達到牢固記憶的契機。在這個過程中,不理解的理解了,理解膚淺的深刻了,淡忘的記起來了?傊渲兄T多方面的彌補、思考、反思,都能使記憶得到強化。我們肯定理解記憶,并不貶低和排斥機械記憶。機械記憶自有它的功用。我們無論學習什么知識,總有一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因此,一味地反對機械記憶,片面強調非理解不能記憶,既不符合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也不符合記憶主體的實踐事實。例如小孩子學話,就是從機械記憶開始的,老和尚讀經,也是從機械記憶開始的。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是互補的兩種
本文來自:右腦記憶方法
記憶手段,缺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科學的方法是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合理運用,這樣才能獲得最佳記憶效果。
本文來自:右腦記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