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時間:
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3.比較法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資料助讀:
1、《(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2、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最有影響的大師,后來將他和孔子并稱“孔孟”有“亞圣”之稱。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并借此游說齊、梁等國,曾一度為齊國客卿。當時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國強兵為能,因此視其主張為迂闊,遠離實際,不予采納,因此在政治上沒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講學、著述,他的學生們記他的言行,成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 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孟子散文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動性,其文章語言流暢,筆鋒犀利,論辯深刻。 《孟子》分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兩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標于篇首的開頭數(shù)字為題,標題只起區(qū)別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內(nèi)容,這與《論語》類似。全書共261章。它是先秦諸子中文學性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編在一起,稱為“四書”。《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qū)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2.學生齊讀課文,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注意步驟)
1.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3.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通“ ”,義: )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 郭: )
委而去之(去: )
親戚畔之(親戚: )
池非不深也(池: )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三里之城( ) 地利不如人和( )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以天下之所順( )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兵革非不堅利也( )(4)注意下列加點詞: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 。
文章開篇提出 ,指出 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 與 、 與 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 , ”的結(jié)論,闡明了“ ”的實質(zhì),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 ”與“ ”進行對比,自然導出“ , ”。
2.學生依據(jù)提示,背誦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練習冊。
《孟子》兩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示范朗讀,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大聲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自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組, 展開課堂競賽。
(1)讀準下面的字。①畎畝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3)一詞多義。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行拂亂其所為 ②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 入則無法家拂士 死于安樂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③ ④
國恒亡 死即舉大名耳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 ⑥
發(fā)于聲 扶蘇以數(shù)諫故
(4)翻譯句子。
①故天將降 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過……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二板塊:思想內(nèi)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
作者從 、 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 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jīng)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 ,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 , , ”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 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 。接著由 說到 ,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yè)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 論證、 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 與 類比,如 事例羅列,如把
與 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如事例:1、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李白成帶領(lǐng)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2、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 慢慢適應(yīng),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4.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jié)升華:
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提示: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nèi)跃哂锌少F的啟發(fā)意義:一是關(guān)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diào)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diào)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jīng)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yōu)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jīng)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guān)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guān)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shù)溃遗獧?quán),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較,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zhàn)爭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jié)構(gòu)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jié)論”,體現(xiàn)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 ,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jié)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jié)構(gòu)。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guān)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六、課堂小結(jié):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nèi)杂幸欢ǖ慕桃!叭跛В蝗∫黄帮嫛,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七、布置練習作業(yè)
第三課時 練習時間: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學常識填空:1、孟子,名 。 時期 學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記錄 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 篇。南宋朱熹將《孟子》、 、 、 并稱為“四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1、會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無道,誅暴秦( )
固: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池非不深也( )
三、解釋加點詞: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2、夫環(huán)而攻之(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堅利也(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
四、翻譯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4、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zhì)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 。
4、現(xiàn)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jié)合你的生活,談?wù)剬Α暗馈钡睦斫狻?br />
5、請寫出一句與“人和”有關(guān)的名言警句:
B、《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給加點字注音。畎畝( ) 傅說( ) 膠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入則無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慮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忍性(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 )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苦其心志( )人恒過( )
5、翻譯句子: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國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B. 故天將降大任 于是人也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國恒亡 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7、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 (用課文詞語回答)
8、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
9、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告訴人們:
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強調(diào)了“逆境能成才;現(xiàn)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舉例談?wù)劇?br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san/58160.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三語文孟子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