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有一部10余萬字的《柳邊紀略》(下文簡稱《紀略》)成書刊印問世。它是我國歷史上繼南宋洪皓的《松漠紀聞》之后,又一部全面寫東北的專著。給當時國人揭開了關東神秘的面紗,給后來史家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史料。翻開書頁,恰如一幅三百年前關東全景圖??
海東青桃花水江中鱘魚比牛肥
《紀略》用了較多的篇幅,寫了關東特產土產!霸O官督丁,每歲以時采捕,俱有定所定額,核其多寡而賞罰之!庇嬘校骸吧揭敖赢a珠、人參、貂、獺、猞猁、猻、雕、鹿、狍、鱘、鰉魚諸物”。
書中用來敘述人參的文字最多。從人參的枝、葉、花、果,植物學性狀,生長特點,成熟周期,寫到我國采挖人參的歷史、傳說。對產于窩稽(林子)里的貂鼠,作者也給予了不少筆墨。寫了貂鼠的生活習性,以及布網(wǎng)、煙熏、狗捕等獵貂方法。作者也注意到了東北的特產??草,書中寫道:“??革履也,絮毛子草于中可御寒。毛子草細若線,三棱微有刺,生甸子中,拔之頗觸手,以木椎數(shù)十下(用細木椎挑成細絲),則軟于棉矣,名??草。”并總結說:“參貂富貴者之寶也,??草貧賤者之寶也。有??草則貧賤者生,無參貂則富貴者死!
傳說能捕捉天鵝的名雕海東青在書中也有較為細致的描寫。作者詳細介紹了如何張網(wǎng)捕鷹,如何向朝廷進貢等。還配有一首寫鷹的詩:“八月松花凍,家家打角鷹。山邊張密網(wǎng),樹底系長繩。攔虎金眸疾,屠龍玉爪能。海青如便得,萬里會騫騰。”
作者筆下的鱘魚如今已很難見到!棒~肥而不甚鮮,重數(shù)百斤或千斤,比牛重,一尾魚可換一頭牛,故俗稱牛魚;焱、黑龍江、虎兒哈河(牡丹江)皆有之,最不易得!薄疤一ㄋ荼,狀若楊梅而無核,色紅味甘質輕脆,過手即敗矣。五六月間遍地皆是,居人擇最多處設帳房或棚子,醵(ju湊)分載酒,男女各為群,爭采食之。明日又移他處,食盡乃已!痹姌拥拿,牧歌式的采食,奇果奇觀,桃花水究竟為何物?今之學者破譯:草莓是也。
作者特別寫道:關東魚多,“凡魚皆肥美,余(我)去時于棉花街(今開原蓮花鄉(xiāng))市(買)一鰱魚,重十斤,價銀二錢,十五人食之不盡。余欲市(買)一尾進吾父,同行者曰:‘寧古塔魚更佳,何市為!’及至果然,蓋寧古塔城臨虎兒哈河,冰開后,無貴賤大小,以捕魚為樂,或釣或網(wǎng),或以叉,或以槍,每出必車載而歸,不須買也!币半u更多,“善打圍者,一冬得雉常一二千!
初以布為貴后以皮為榮
作者聽一個叫陳敬尹的流人說,他在順治12年流放到寧古塔時,那里還沒有漢人。當?shù)氐臐M人富貴者縫麻布為寒衣,將麻搗爛作為棉絮。而窮苦人呢,則穿狍皮鹿皮,不知道世上還有布帛。陳敬尹從家里帶來一些布匹,當?shù)厝瞬胖朗郎显瓉磉有棉花,棉花還能紡成布。陳敬尹曾以一匹布換來稗子米三石五斗,這若是在關內,連一斗米都換不來。陳敬尹曾送給當?shù)匾粋千總一塊白布,千總把白布做成衣服,元旦那天穿著上街,引得眾人圍觀,羨慕不已。然而,當《紀略》的作者來到寧古塔時,情形卻倒了過來,有錢人都穿綢緞,天氣冷時,則穿裘皮,“惟貧者乃服布!
當?shù)亍肮俦懊窠陨⒆≡谕脸莾龋嫌嫴贿^三四百家屋,皆東南向立,破木為墻,覆以莎草,厚二尺許,草根當檐……土炕高尺五寸,南西北三面,空其東,就南北炕頭作灶,上下男女各據(jù)炕一面。夜臥南為尊,西次之,北為卑。曉起,則疊被褥置一隅,覆以氈或青布。西、南窗皆如炕大,糊高麗紙,寒閉暑開。兩廂為碾房,為倉房,為樓房(貯食物用)。四面立木若城,而以柵為門,或編樺枝,或以橫木!
滿族人家中的煙囪多是一棵大樹,中間的空洞是自然形成的。家里的器皿,如盆盎碗盞之類,也都是“刳(ku:挖空)木為之”。作者到時,雖然這些盆碗都變成陶瓷的了,但水缸、槽盆仍是木頭做的。
滿族人夜晚照明用糠燈,所謂糠燈,“俗名蝦棚,以米糠和水,順手粘麻秸曬干,長三尺余插架上!逼涔馀c蠟燭差不多,卻又不用花錢。中原來的流人不會做這種糠燈,所以只能用油燈!靶讲豁氋I,然20年前門外即是。”是說燒柴不用買,出了門隨手就能砍來柴。但是,現(xiàn)在這種景象不見了,要砍柴“今且在50里外,必三、四鼓蓐食往,健者日致兩車,弱者日致一車。每年冰雪中運一年之薪,積于舍南若山,二三月凍開,不可運矣”!笆,人皆臂鷹走狗逐捕禽獸,名曰打圍。按旗分定,不拘平原山谷,圈占一處,名曰圍場。無論人數(shù)多寡,必分兩翼,由遠而近,漸次相逼,名曰合圍;蛉找缓显俸希们莴F必餉親友!憋@然,這種狩獵已不是為生活計,帶有一種娛樂或健身性質。
冬季交通運輸則用扒(爬)犁,“扒犁,土人曰法喇,以木為之犁而有架,車而無輪,轅長而輕,雪中運木者也,駕以牛。”馬業(yè)文
來源:遼沈晚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855943.html
相關閱讀:人教版初一下冊生物復習題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