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生物一、選擇題(共60題,每題1分。每道題只有一個最佳選擇)1.孟德爾遺傳定律只能發(fā)生在( )①真核生物 ②原核生物 ③無性生殖 ④有性生殖 ⑤ 細胞質基因 ⑥細胞核基因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2.下列過程不需要對母本去雄處理的是( )①用雜合抗病小麥連續(xù)自交得到純合抗病植株②對抗病小麥植株的測交 ③用四倍體西瓜和二倍體西瓜雜交得到三倍體無子西瓜種子④對三倍體無籽西瓜授以二倍體西瓜花粉,結出無子西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3.4.孟德爾通過雜交實驗發(fā)現了一些有規(guī)律的遺傳現象,通過這些現象的研究揭示出了遺傳的基本定律。在下列各項中,除哪項外,都是出現這些有規(guī)律遺傳現象不可缺少的因素( )A.Fl自交后,各種基因型個體成活的機會相等B.Fl形成配子時各種基因傳遞的機會相等C.Fl自交時,雌雄配子結合的機會相等D.Fl體細胞中各種基因表達的機會相等5.“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下列屬于孟德爾在發(fā)現基因分離定律時的“演繹”過程的是( )A.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B.由F2出現了“3:1”推測,生物體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C.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后代出現兩種性狀,比例接近1:1D.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則F2中三種基因型個體比接近1:2:16.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都可能產生可遺傳的變異,其中僅發(fā)生在減數分裂過程的變異是( )A. 染色體不分離或不能移向兩極,導致染色體數目變異B. 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導致基因重組C. 染色體復制時受誘變因素影響,導致基因突變D. 非同源染色體某片段移接,導致染色體結構變異7.下列關于人類探索遺傳奧秘歷程中的科學實驗方法及技術的敘述,正確的是A.孟德爾雜交實驗中的測交是提出假說的基礎。B.薩頓確定“基因在染色體上”所借助的類比推理在所有領域中都適用。 C.格里菲思利用肺炎雙球菌研究遺傳物質時,運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結構時,運用了建構物理模型的方法8.大豆的白花和紫花為一對相對性狀。下列四組雜交實驗中,能判定性狀顯隱性關系的是( )① 紫花×紫花→紫花? ② 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③ 紫花×白花→紫花? ④ 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9.如果科學家通過轉基因技術,成功改造了某女性血友病患者的造血干細胞,使其凝血功能全部恢復正常,那么預測該女性與正常男性結婚后所生子女的表現型為A.兒子、女兒全部正! .兒子、女兒中各一半正常C.兒子全部患病,女兒全部正常 D.兒子全部正常,女兒全部患病10.果蠅的體色是由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為灰身,bb為黑身。若人為地組成一個群體,其中80%為BB個體,20%為bb個體,群體隨機交配,并且后代個體的成活機會相等,其子代中Bb的比例為( )A.25% B.32% C.16% D.64%11.12.小麥的粒色受不連鎖的兩對基因R1和r1、R2和r2控制。R1和R2決定紅色,r1和r2決定白色,R對r不完全顯性,并有累加效應,所以麥粒的顏色隨R的增加而逐漸加深。將紅粒(R1R1R2R2)與白粒(r1r1r2r2)雜交得F1,F1自交得F2,則F2的表現型有( )A.4種 B.5種 C.9種 D.10種 13.DNA分子中胸腺嘧啶的數量為M,占總堿基數的比例為q,若此DNA分子連續(xù)復制n次需要的鳥嘌呤脫氧核苷酸為A.(2n-1)MB.M(q-1)C.(2n-1)M(1-2q)/2qD.(2n-1)M/2nq14.甲、乙兩位同學分別用小球做遺傳定律模擬實驗。甲同學每次分別從I、Ⅱ小桶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乙同學每次分別從Ⅲ、Ⅳ小桶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將抓取的小球分別放回原來小桶后再多次重復。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甲、乙兩同學的實驗模擬的是兩種類型的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的過程B.實驗中I、Ⅱ、Ⅲ、Ⅳ每只小桶內兩種小球必須相等C.I、Ⅱ桶小球總數可以不等,Ⅲ、Ⅳ桶小球總數必須相等D.甲、乙重復多次實驗后,統計的Dd、AB組合的概率分別為50%,25%15.一條鏈中A?T?G?C = 1?2?3?4,互補鏈中相應的堿基比為2?1?4?316.17.某種植物的株高由多對基因控制,顯性基因越多就越高。現將最高和最矮的兩個極端類型作為親本雜交,F2表現型的預期分布與下列哪一曲線最接近( ) A B C D18.水稻中的非糯性(W)對糯性(w)是顯性,非糯性品系所含的淀粉遇碘呈藍褐色,糯性品系所含的淀粉遇碘變紅褐色,下面對純種的非糯性與糯性水稻的雜交后代的觀察結果,其中不能證明孟德爾基因分離定律的一項是( ) A.雜交后親本植株上結出的種子(F1)遇碘全部呈藍褐色 B.F1產生的花粉遇碘酒后,一半呈藍褐色,一半呈紅褐色 C.?F1自交后結出的種子(F2)遇碘后,呈藍褐色,呈紅褐色 D.?F1測交后所結出的種子(F2)遇碘后,一半呈藍褐色,一半呈紅褐色19.下圖甲、乙、丙、丁表示的四株豌豆體細胞中的兩對基因及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甲、乙雜交后代的性狀分離之比是3∶1B.甲、丙雜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是1∶1∶1∶1C.四株豌豆自交都能產生基因型為AAbb的后代D.甲株中基因A與a的分開發(fā)生在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期20.已知玉米高稈(D)對矮稈(d)為顯性,抗。≧)對易感。╮)為顯性,控制上述性狀的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F用兩個純種的玉米品種甲(DDRR)和乙(ddrr)雜交得F1,再用Fl與玉米丙雜交(圖1),結果如圖2所示,分析玉米丙的基因型為( )A.DdRr B.ddRR C.ddRr D.Ddrr21.蠶豆根尖細胞在含3H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培養(yǎng)基中完成一個細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標記的培養(yǎng)基中繼續(xù)至分裂中期,其染色體的放射性標記分布情況是A.每條染色體的兩條單體都被標記B.每條染色體中都只有一條單體被標記C.只有半數的染色體中一條單體被標記D.每條染色體的兩條單體都不被標記22.23. DNA分子中一條鏈的堿基摩爾數之比為A∶C∶G∶T=1∶1.5∶2∶2.5,則其互補鏈中嘌呤堿基與嘧啶堿基的摩爾數之比為( )A.5∶4B.4∶3C.3∶2D.3∶424. 以最后被分成單鏈的雙鏈DNA分子在體外轉錄出信使RNA,每一單鏈DNA都與信使RNA進行了堿基比的分析和比較,在表中列出了堿基的資料,問雙鏈DNA的哪一鏈是信使RNA合成的模板( )AT或UGCDNA-127.032.518.532.0DNA-233.027.023.017.0DNA-328.033.017.021.0DNA-425.035.019.023.0信使RNA27.033.017.023.0A.DNA-1B.DNA-2C.DNA-3D.DNA-425.型(♀ZW,♂ZZ)。曾有人發(fā)現少數雌火雞()的卵細胞未與精子結合,也可以發(fā)育成二倍體后代。遺傳學家推測,該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細胞與其同時產生的三個極體之一結合,形成二倍體后代(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該推測成立,理論上這種方式產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A.雌:雄=1:1 B. 雌:雄=1:2 C. 雌:雄=3:1 D。雌:雄=4:126.根尖13mm處-+++乙根尖13mm處+-++丙根尖mm處++++則甲、乙、丙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別是 A.細胞重疊、染色體著色很淺不清楚、細胞分散染色體清楚B.細胞分散但看不到染色體、染色體著色清楚、細胞分散染色體清楚C.細胞重疊、染色體著色很淺不清楚、細胞著色清楚但看不到染色體D.染色體著色很淺不清楚、細胞分散染色體清楚、細胞分散染色體清楚27.某生物個體經減數分裂可產生的配子種類及比例為Yr∶yR∶YR∶yr=3∶3∶2∶2,若該生物自交,則其后代出現純合體的概率是 ( )A.6.25% B.13% C.25% D.26%28.正常進行分裂的細胞,同源染色體、染色單體、染色體、DNA分子之比為0∶0∶1∶1,則該細胞所處的時期是( )A.有絲分裂時期 B.減數第一次分裂末期C.有絲分裂后期 D.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29.圖2-18是某種動物體內有關細胞分裂的一組圖像,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體的細胞只有②和③B.動物睪丸中不可能同時出現①②③④細胞C.③所示的細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組D.上述細胞中有8條染色單體的是①②③30.圖2-16示某生物正在進行分裂的細胞,等位基因A和a位于染色體的位置(不考慮互換和突變)可能是( )A.A位于①上,a位于⑤上B.A位于⑤上,a位于⑦上C.該細胞只有a,分別位于⑤和⑧上D.該細胞只有A,分別位于②和⑥上31. 對性腺組織細胞進行熒光標記,等位基因A、a都被標記為黃色,等位基因B、b都被標記為綠色,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處于四分體時期的細胞。下列有關推測合理的是 A.若這2對基因在1對同源染色體上,則有1個四分體中出現2個黃色、2個綠色熒光點 B.若這2對基因在1對同源染色體上,則有1個四分體中出現4個黃色、4個綠色熒光點 C.若這2對基因在2對同源染色體上,則有1個四分體中出現2個黃色、2個綠色熒光點 D.若這2對基因在2對同源染色體上,則有1個四分體中出現4個黃色、4個綠色熒光點32. 燕麥穎色受兩對基因控制。用純種黃穎與純種黑穎雜交,F1全為黑穎,F1自交產生的F2中,黑穎∶黃穎∶白穎=12∶3∶1。已知黑穎(基因B)和黃穎(基因Y)為顯性,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現為黑穎。則兩親本的基因型為( ) A.bbYY×BByy B.BBYY×bbyy C.bbYy×Bbyy D.BbYy×bbyy33. 一位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載玻片上每單位面積平均有50個炭疽桿菌,把此載玻片放在液體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4小時后將其稀釋10倍,再放到相同條件的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每單位面積平均有80個福建省莆田一中2014屆高三上學期第一學段(期中)考試生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20247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