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旅游資源的欣賞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旅游資源的欣賞:

1、選擇觀賞位置:(距離/角度)


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
隨季節(jié)而變化的
自然景觀
北方山水風景?夏季;
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jié)雨水多、云霧多、景色豐富且有變化,兼收避暑之效);
北國風光??冬季
隨天氣而變化的
自然景觀
泰山觀日出?凌晨;
黃山觀日落?黃昏;
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雨過天晴(既可觀云海,又可觀日出日落)
特定時間出現(xiàn)的
自然景觀
塘江大潮一農歷八月十八觀大潮;
青海湖候鳥?五月;
大理蝴蝶會?三月;
海市屋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淞?特定的氣象條件

3、抓住景觀特點??了解園林景觀的特點: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是中國自然風景區(qū)的最大特色之一。
自然風景區(qū)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相協(xié)調,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寺廟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低山丘陵地區(qū)在山脊線或山麓湖邊修建寶塔等。
在人文景觀的建設中,要再現(xiàn)自然,與自然相協(xié)調。北方園林、規(guī)模宏大、建筑色彩濃重,以紅黃為主色調,與寬闊整齊多藍天白云的氣候相輝映;江南園林規(guī)模較小,色彩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與水鄉(xiāng)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一方山水一方情,風俗民情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并因此成為旅游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5、以情觀景:

綜合感受: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綜合感受
發(fā)揮想像:通過想象感悟自然景觀的形象美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6、景觀欣賞的其他要求:

了解主要景點及其分布,確定旅游路線,了解景觀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觀的美學或者歷史文化價值。
欣賞過程中注意節(jié)律安排,保持飽滿情緒。風景區(qū)一般分為序幕、發(fā)展、高潮、結束等景區(qū)。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旅游資源的形成和分布

旅游資源的形成 :

1、自然地理條件是旅游資源形成的基礎:
自然地理特征對旅游資源的景點的自然特征有決定性作用

(1)巖石種類
①巖漿巖:
侵入巖(花崗巖),地表以下冷凝
噴出巖(流紋巖,安山巖,玄武巖),地表以上冷凝
②沉積巖(巖石的物理升級版),具有層理構造,內有寶藏。
③變質巖(巖石的化學升級版)
層理與節(jié)理層理:在巖石形成過程中產生的,由物質成分、顆粒大小、顏色、結構構造等的差異而表現(xiàn)出的巖石成層構造。
節(jié)理:巖石中的裂隙,其兩側巖石沒有明顯的位移。(巖石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的裂紋或裂縫)

(2)山地風光:黃山風景名勝區(qū)
位置:皖黃山市
三大主峰:蓮花峰(1873米).光明頂.天都峰
地貌:花崗巖地貌
四絕:怪石、奇松、云海、溫泉

2、人文因素:
人類活動與旅游資源的開發(fā)人類活動可以認知、提升自然環(huán)境的文化內涵人類活動對旅游景區(qū)的影響:
(1)宏觀:人類往往選擇地理環(huán)境相對理想的地方構筑城市和村鎮(zhèn),以便營造良好的人居環(huán)境
(2)微觀:強調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景觀的統(tǒng)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①深山藏古寺


②古文明發(fā)源地:

文化遺產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礎上人類活動居主導地位所形成的旅游資源當前國家正在大力發(fā)展的紅色旅游,有利于保持革命傳統(tǒng),發(fā)展革命精神,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

③紅色旅游景區(qū):
滬浙紅色旅游區(qū)
湘贛閩紅色旅游區(qū)
左右江紅色旅游區(qū)
黔北黔西紅色旅游區(qū)
雪山草地紅色旅游區(qū)
陜甘寧紅色旅游區(qū)
東北紅色旅游區(qū)
魯蘇皖紅色旅游區(qū)
大別山紅色旅游區(qū)
太行山紅色旅游區(qū)
川陜渝紅色旅游區(qū)
京津冀紅色旅游區(qū)
人類活動可以認知、提升自然環(huán)境的文化內涵

3、人類活動對旅游景區(qū)的影響
(1)宏觀:人類往往選擇地理環(huán)境相對理想的地方構筑城市和村鎮(zhèn),以便營造良好的人居環(huán)境
(2)微觀:強調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景觀的統(tǒng)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文化遺產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礎上人類活動居主導地位所形成的旅游資源當前國家正在大力發(fā)展的紅色旅游,有利于保持革命傳統(tǒng),發(fā)展革命精神,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 :


中國旅游資源的分布特征:

1、分布廣泛
2、集中分布于中南部
3、旅游點和旅游區(qū)呈明顯的片狀或帶狀分布
4、旅游資源的分布和交通狀況密切相關



影響旅游資源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主要包括地質基礎和自然地理條件兩個方面。
許多依托于構造地貌形成的旅游資源,其分布與構造格局有密切的關系。---地質基礎
主要依托于氣候條件的旅游資源的分布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地帶性。
海景旅游資源的分布都明顯地受到海陸地形和氣候因素的影響。

2、人文地理因素:
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對當代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重大影響。
人類一些重大行為所留下來的地理“痕跡”,本身就是旅游資源。
人類對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等的審美活動,提升了旅游資源的價值。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fā)開鑿之心,后歷建不斷,遂成佛門圣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王屋山主峰天壇山(又瓊林臺)海拔1715米,是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世稱“太行之脊”,“擎天地柱”!包S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黨,自此天壇之始也”。自黃帝始,歷代皇帝來此祭天,直到明成祖朱棣礙于交通不便,就在地球同一軸線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壇祭天。



布達拉宮(英文譯音:thePotalaPalace)俗稱“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qū)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17世紀重建后,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布達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shù)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1961年,布達拉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社會認知因素:
隨著時代的進步,旅游資源的具體分布和總體旅游資源的分布密度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如現(xiàn)在涌現(xiàn)出的休閑度假村、農家樂等一系列新的旅游形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1076271.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