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渠四句》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散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橫渠四句 馮友蘭 張載的四句話,我稱之為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簡明地說出了人的特點,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所以異于禽獸 橫渠四句
  
馮友蘭 
張載的四句話,我稱之為“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簡明地說出了人的特點,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這四句中的那四個“為”字的主詞,可能是張載本人,也可能是哲學家,也可能是哲學。無論如何,從一般人的觀點看,第一句“為天地立心”很費解。其實,并不費解。宋朝有一個無名詩人,在客店的墻上題了兩句詩:“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是以孔子為人類的代表。他應當說:“天若不生人,萬古長如夜。”在一個沒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雖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沒有人了解,沒有人賞識,這就是“長如夜”。自從人類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賞識。萬古的月球,好像開了一盞明燈,這就不是“長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況,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產(chǎn)物,歷史文化則是人的創(chuàng)造。人在創(chuàng)造歷史文化的時候,他就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
所有格)
心,不是宇宙“的”(
形容詞)
心! 
第二句是“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經(jīng)典中,初見于《孟子》。孟子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盡心上》)
儒家所謂“命”,是指人在宇宙間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認為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個“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見不能自決的事,就禱告“上帝”,求他的“主”幫助他決定。祈禱以后,他自己再作決定。即使這個決定還是以前的決定,他也認為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決定。儒家指出,不需要這個“主”。人在宇宙間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個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個人不能控制,那就順其自然,而只做個人所應該做的事。這就是“天壽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達到這樣的高度,宗教對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實,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學!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的事。對于禽獸,只有現(xiàn)在,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也無所謂“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的人,儒家稱為“圣人”。儒家認為,圣人最宜于做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因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圖認為,在他的理想社會中,最合適的統(tǒng)治者是哲學家,即把哲學與政治實踐結合起來的所謂“哲學王”。儒家也認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統(tǒng)治者之位,這就是所謂“圣王"
!肚f子·天下》認為,最高的學問是“內圣外王之道”,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哲學!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這個傳統(tǒng)的說法欺騙人民。照他們的解釋,不是圣人最宜于為王,而是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有關統(tǒng)治者的事都稱為“圣”;实鄣拿址Q為“圣諱”,皇帝的命令稱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體也稱為“圣躬”。
欺騙終究是欺騙,沒有人信以為真。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孟子起,就把政治分為兩種:一種名為“王”,一種名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來建立和維持其統(tǒng)治的,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則還沒有。宋明以來,道學和反道學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認為最宜于為王的人是圣人,因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無私的。程顥說:“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
《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程氏文集》卷二)
大公無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為王。這就是“內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義。
注:張載(1020
-1077
),北宋哲學家。字子厚。鳳翔
?
縣(屬今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人,世稱橫渠先生。
21
.(
1
)根據(jù)文章內容,試各用一句話概述“橫渠四句”中兩句話的大意。(
4
分,每句
2
分)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2
)作者認為,當遇事不能決的時候,基督教徒與儒家的做法有何區(qū)別?(
4
分)



3
)從本文來看,中國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3
分)


參考答案:
21
、(
1
).“為往圣繼絕學”,并不是要接續(xù)一般意義的中國學統(tǒng),而是接續(xù)儒家之學統(tǒng)。
“為萬世開太平”,最高統(tǒng)治者應為有圣人之德者,實現(xiàn)王道。

2
).基督教徒要求上帝做主,由“主”來決定;儒家認為不需要這個“主”,人的幸或不幸是個人的力量不能控制的,應該順應自然,只做該做的事,因而更需要不斷修身。

3
).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統(tǒng)治者之位,以德服人,大公無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04874.html

相關閱讀:《知鄉(xiāng)愁》閱讀答案
龍應臺《寒色》閱讀答案
馮驥才《大度讀人》閱讀答案
高中現(xiàn)代文閱讀第一講:散文的結構、思路及其作用
《秋韻寫意 孫守名》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