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只求理解字面的涵義,只能學到100%,理解了作者的意圖能學到300%,讀懂字里行間的寓意能學到1000%,更多的要靠你的悟性,這里還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
一、 重點與分解重點
重點在哪里:什么是重點呢?一般來說,重點是--是什么;為什么是這個呢?--是解釋。比如說:晚上天就黑了,為什么呢?我們知道,白天的形成是由于太陽 光線,在白天時候正好照射在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而到了晚上的時候,由于地形自轉(zhuǎn)的原因,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正好轉(zhuǎn)到太陽光線照不到的背面,所以天就黑了。 這個例子中的--晚上天就黑了,是重點,而為什么……所以天就黑了--是對重點的解釋。數(shù)學、物理和化學中的定理、公式和概念是重點,對定理、公式和概念 的說明、解釋是幫助你理解這些重點內(nèi)容。而語言學中的字義、詞義、語序和語言習慣是重點。
分解重點:你首先要明白重點說的是什么?是對一個歷史事件的說明?是一個定理?是一個化學反應方程式?還是一種語法現(xiàn)象?
接下來,你就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說明這個問題的。在分析這個問題時,你不但要搞清楚作者是如何說明這個問題的,你還應該提出自己的說明、解釋,也可以懷疑他的說明是否正確?甚至提出相反的解釋。
層次:這就是學習上的層次問題,假如你只能達到理解這個層次,說明你已經(jīng)達到作者論述的水平;如果你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說明你已經(jīng)超出了作者論述的水 平,并擴展了這個理論;如果你能夠提出相反的解釋,說明你已經(jīng)具備了獨創(chuàng)能力。我想說明的是:我們在學習上,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解作者的論述這個狹窄的范 疇內(nèi),而是盡可能地擴展自己的思維,讓自己養(yǎng)成一種渴望創(chuàng)造的思維習慣,要建立起具有創(chuàng)造特征的學習模式。
既然你已提出自己的說明、解釋,那么,你就要找出你自己合理的解釋和說明。你要是提出相反的解釋,你首先要有充足的理由,來推翻作者的論點,并找出你自己合理的解釋。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應該相信--這一觀點的正確性。一般來說,書本上的知識基本上是正確的。
我要說明的是,這種學習、分析和理解知識的方法,是讓你從深層學習、分析和理解他人已經(jīng)總結(jié)出來的知識和經(jīng)驗,培養(yǎng)你的那種分析與判斷、懷疑與求證的思維 方法和能力。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論證某一個觀點的正確與否,而在于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讓你掌握一種思維的方法和能力,并通過這種思維的方法和能力,進行新 知識的學習。把你所掌握的這種學習方法,推廣到其它課程的學習當中,經(jīng)過不斷使用,使之不斷提高。當然,你或許在學習中能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那是再好也 不過了。
二、 作者的意圖與字里行間
作者的意圖:讀書時,要想做到入木三分,你一定要理解作者的意圖,他要說些什么?他的解釋與他要說明的本意是否一致?他的論據(jù)之間是否存在矛盾?他的解釋 中的邏輯關(guān)系是怎樣建立的?邏輯關(guān)系又如何相互依存?后面學習的知識與前面所學的知識,存在什么樣的內(nèi)在關(guān)系?作者是如何把新知識與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的?你 自己是否有更好的聯(lián)系方式?
我想要說的是,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使你能在讀書時,更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意圖,更好地獲得所“讀到”的知識。不但要掌握作者的研究成果,同時又學到了作 者的研究方法,并以自己所掌握的最佳方式,將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一來,在同樣的時間、讀的是同樣的書本,但你所收獲的知識是別人的幾倍,并且使這些 知識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
字里行間:也許讀到這里,有些人要問,你還有什么說的?別著急!要知道,讀書本身就是讀者與作者相互溝通,取得一致的看法。你以為如何?書中字里行間的寶 貝,是作者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哲學思想,是從事這項科學研究的一種科學思想,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你對哲學思想和科學思想是如何理解的?
哲學思想:是我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最根本的思想,哲學是關(guān)于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jié)。
科學:是指發(fā)現(xiàn)、積累并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tǒng)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科學思想:是指人們站在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出來的關(guān)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的合理觀念?茖W思想是科學知識在思想領域里 的反映,是現(xiàn)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確立的自然觀、人生觀、價值觀、科學技術(shù)觀和社會發(fā)展觀的重要基礎,對人們的學習、研究與工作均有一定的指導作 用。
不懂得哲學,就意味著你不懂得我們這個世界的根本存在方式,那么,你又如何去學習科學、研究科學呢?到頭來,是一本糊涂賬!
在這里,我再次告誡各位:哲學是學習、認識和研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東方哲學只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而自然科學是在西 方哲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科學,如果我們不去系統(tǒng)的學習和研究它的話,又何談學習自然科學呢?假如你對此有興趣,你可以進行自己的探索!
看到這里,你千萬別生氣,你沒有的東西,又不想借鑒別人的成就,到頭來,你是越來越落后,借一句牛頓(Newton)的名言給你:“你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別以為我沒有骨氣,我在一次告誡自己,我是中國人!
三、 整體理解
整體理解:有這樣的解釋:一種方法是先理解整體的各部分,而后理解整體;另外一種方法是從理解整體內(nèi)容著手,并以此為基礎來理解整體的各部分。這是日本國 野口悠紀雄《「超」學習法》提出的觀點--“鳥眼法”,他的原文是這樣的:先把握整體,并以此為根基去理解部分,就像小鳥從上空眺望地面一樣。對于整體理 解,我有我自己的觀點。
不論采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從各部分的學習開始,所不同的是,要用新知識體系,去理解舊知識體系。比如:你在太空中看地球一樣,你還會有那種地球巨大無邊、深不可測的感覺嗎?假如:你飛翔于太空之外,你再也不會被宇宙那奇妙的銀河星云所迷惑,為她那無限的浩瀚,感慨萬千!
這是一個關(guān)于考查事物的范疇問題。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對于一個小小的病毒,我們身體內(nèi)的一個蛋白分子,就是它的一座大山,它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生命的奧秘。而對于宇宙來說,地球只不過是一粒小小的塵埃,我們在這粒小小的塵埃上,又如何能理解宇宙的全部?
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統(tǒng)計學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讓你感到異常的吃驚:人類產(chǎn)生的機率,好比飛機場吹過一陣狂風,把機場旁的一堆垃圾,非常有趣的組裝成了一架--波音767飛機。這種概率幾乎是零,但它必竟不是零。假如,你了解一些太空知識的話,你就會明白,其實宇宙的自然生存條件,是多么的惡劣,除地球之外,其它的星球不是幾百度的高溫,就是冰天雪地,到處沒有水源,更談不上綠色植被,宇宙中生命的誕生,真是奇跡中的奇跡!
再回過頭來反思一下人類自己,為什么有那么多個物種都在進化,為什么偏偏是人類獲得了智慧,成為宇宙的主宰?人類的大腦是如此的完美,人類的智慧又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如果你能從宇宙形成的視角,去考查人類的誕生,這又算得了什么?
不論是學習、科研,我們都應該從整體的角度去理解局部,從無限的范疇去考查有限的范疇,這樣,我們的理解就會更準確一些,更完整一些。另外,從哲學和科學 的角度來說,真理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現(xiàn)有的證實手段,只能證明現(xiàn)有的科技和知識是正確的,隨著我們認識世界的思想與方式的進步,我們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科技的 局限性。我們所說的真理,只是某個范疇內(nèi)的真理。
四、 你應該記住的
讀書時你需要記憶的部分:
、胖匾糠--概念、原理、定義。
、谱髡叩囊鈭D--難以表明的思想、無法說清的意識。
、亲掷镄虚g的寓意--言外之意,意猶未盡的道理。
、日軐W思想--思辨、辯證關(guān)系。
、煽茖W思想--指導科學研究的思想體系,理論體系。
、士茖W范疇--科學研究與理論適用的范疇。
來源:好教師的博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81406.html
相關(guān)閱讀:用不準的天平能測量物體質(zhì)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