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對文言文虛詞的考查,《說明》作了明確規(guī)定:“理解常見的文言文虛詞在文中的用法。”這道題為單項選擇題,分值為3分。那么,臨場應試時,如何聯系語境,破解文言虛詞的用法呢?下面略談陋見。
一、看清題目,明確要求
一拿到題目,不要急于選擇孰對孰錯。先要看清題干,讀懂要求。縱觀近幾年考題,題干多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組是()”,里面的“相同”或者“不相同”僅一字之差,如稍為疏忽,便會鑄成大錯,同時要弄明白“用法”和“意義”,兩者全同才為“相同”,若兩者之一不同或全不同即為“不同”。然后看選項明確考查對象,具體是哪幾個虛詞,命題的意圖是什么,組合方式如何,落實虛詞的出處等。
這一環(huán),雖是常識,簡單易行,但也正因為簡單,就會使人大意馬虎,痛失考分。因此,它是解題很為必要的第一步,千萬大意不得。
二、速調,靈活比照
明確考查的對象和要求之后,馬上打開儲備的庫門,迅速調動記憶,在腦海里展現相關內容。若出自學過的課文,回憶該句具體意思是什么,該詞的用法和意義如何。如2001年全國卷《田單列傳》第13題: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B
C
D
這題的各項的第二句分別出自課文《病梅館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和《屈原列傳》,其意思分別為:(2)竭盡我余生的光陰來醫(yī)治梅樹呢。4)相如于是捧著和氏璧后退幾步站著。(6)項伯于是連夜驅馬趕到沛公軍營。(8)所以內政上被鄭袖所蠱惑。這樣我們可以迅速把握這幾個加點詞的用法,分別是:(2)表目的關系的連詞,(4)表承接關系的連詞,(6)表承接動作的連詞,(8)表被動的介詞。
若文言虛詞出現的陌生的句子中,也可迅速回憶該詞的所有用法及例句,快速對應準確找出它的用法,就以上面第(7)(8)句為例。我們馬上從記憶中調出有關“于”的用法。見下表:
用法
今譯
例釋
1.表處所、時間范圍
在、到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在)《岳陽樓記》
積于今六十歲。(到)《赤壁之戰(zhàn)》
2.表方向、對象
向、對、給
請命求救于孫將軍。(向)《赤壁之戰(zhàn)》
3.表被動
被
見笑于大方之家。(被)《莊子·秋水》
4.表比較
比
苛政猛于虎。(比)《捕蛇者說》
通過比照,靈活對應遷移,第(7)句和表中用法2相對應,可知該詞在此表方向,“向”之意;第(8)句和表中的用法3相對應,可知該詞在此表被動,“被”之意。其他選項也可用此法類推,該題答案為D.
當然,要靈活運用這種,必須熟讀課文,識記常見虛詞的常見用法等。這得靠平時積累,功夫在課外,這里不作贅述。
三、分析虛詞所在句中的位置,區(qū)分用法
一般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也不同。比如“也”字用于句末,表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其”位于句首,一般用作語氣副詞,位于句中動詞后,一般用作代詞,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
請看下面具體的例子:
。9)兒妾食麥而已。(《任其人》)
。10)滂跪受教,再拜而辭。(《范滂別母》)
(11)臣請以雕玉為棺。(《優(yōu)孟衣冠》)
。12)何后期為?(《穰苴執(zhí)法》)
。13)帝愀然為之不悅。(《宋史·列傳四十》)
通過結合語境分析,觀察虛詞所在的位置,推斷其用法。第(9)句的“而”字用于句末和“已”結合在一起,不難推斷它是表語氣的。而第(10)句的“而”字連接兩個動詞,它只能是連詞,表承接。第(11)句的“為”后面沒有動詞,它應作動詞。第(12)句的“為”用于句末,它只能是助詞,表語氣。第(13)句的“為”用于名(代)詞前,后面接著動詞,它應為介詞。
用如2003年全國卷第12題:選出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B
C
D
A、B兩項中的虛詞的位置,乍一看它在句中所處位置不同,但細看還是相同的。A項是:“為”+名詞+動詞,兩個“為”均是介詞,表被動。B項是:“以”+動詞,“以”均為表目的的連詞。D項的結構成分和在句中位置都極為相似,兩個“因”均是表順承的連詞。C項的“焉”均用于句末,但前者表語氣,后者實質上兼詞,相當“于之”,在句中作“問”的后置狀語。故答案為C.
四、運用分析,明辨虛詞的異同
虛詞的各種用法。大都是要根據它在句中的語法作用來確定的。我們可以根據語法知識判別其用法。方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劃分句子成分,再看虛詞的功能。就以2003年第12題A項為例,謂語分別是“鞠”“笑”,它們前面的“為伯父讓之”和&ldquo,高中政治;為天下”都分別作狀語,都是用來修飾謂語的介詞短語,那么,兩個“為”都表被動,是介詞。
再看以下幾個句子:
。22)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本紀》)
。23)(臣請人),與之同命。(《鴻門宴》)
。24)而小民無立錐之土。(《三國志·倉慈傳》)
。25)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2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22)句的主謂賓分別是“陛下”“憐”“之”?芍“之”是代詞。(23)中的主謂分別是“臣”“同命”,“與之”作狀語,由此看來,“與之”只能是介賓結構,“之”應是“與”的賓語,是代詞。(24)句中的賓語部分是“立錐之土”,“土”是中心語,“立錐”作“土”的修飾成分,那么“之” 就只能是結構助詞“的”。(25)句中主語部分是“孤之有孔明”,“之”用于“孤”(主)和“有”(謂)之間,那么“之”是助詞,表取消句子獨立性。(26)句若理解為沒有爪牙的鋒利,顯然不夠順暢,若理解為“沒有鋒利的爪牙”就順暢多了,可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以上分別從四個方面介紹了推斷文言虛詞用法的臨場應試方法。顯然,這是為了說明的方便分列四點,實際上這幾種方法往往是要綜合起來使用的,要掌握它,還需要舉一反三。同時要從宏觀上把握文意,結合上下文來破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9413.html
相關閱讀:《琵琶行》預習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