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集錦:生活“俗語”中的物理知識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物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熱學:

  1.燕子低飛有雨

  下雨前空氣濕度很大,小飛蟲的翅膀潮濕,不能高飛。燕子為了覓食,也飛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過程中,遇到低溫凝華而成的。凝華過程是放熱過程,空氣的溫度要升高。這就是我們感覺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時,要從周圍空氣中吸收熱量,因此空氣的溫度要降低,這樣我們就會感覺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煉

  金(晶體)的熔點比較高,一般的爐火溫度不能達到金的熔點,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豐年

  覆蓋在地面的雪是熱的不良導體,可以保護小麥安全過冬。雪花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凝結了許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機物的灰塵,對小麥具有一定的肥效。雪化成水滲人土里,對小麥的生長極為有利。故小麥來年必然豐收。

  5.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里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溫帶,處于西風帶,降雨云大多由西向東運行。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東方射來的陽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會隨著西風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到傍晚看到東方有虹,這是西方射來的陽光照在東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這種虹的出現(xiàn),說明西方已沒有雨了,天氣將晴。

  6.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燒開水時,壺底的水吸熱,汽化形成氣泡。水沒燒開時,這些氣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層溫度較低的水,氣泡內(nèi)部的水蒸氣又會液化成水,氣泡體積逐漸縮小至消失。氣泡的一漲一縮,激起水的振動,從而發(fā)出響聲。水開時,壺底的水與上層的水的溫度相等,氣泡上升過程中不斷有水蒸氣產(chǎn)生,體積變大,高中地理,到水面后破裂,振動較小,故“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7.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無規(guī)則的運動,墻內(nèi)的花香就會擴散到墻外。

  8.破鏡不能重圓

  當分子間的距離較大時(大于幾百埃),分子間的引力很小,幾乎為零,所以破鏡很難重圓。

  9.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大風來臨時,高空中氣溫迅速下降,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相當于許多三棱鏡,月光通過這些"三棱鏡"發(fā)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暈,故有 "月暈而風"之說。礎潤即地面反潮,大雨來臨之前,空氣濕度較大,地面溫度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鹽分容易吸附潮濕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預示大雨將至。

  10.水火不相容

  物質(zhì)燃燒,必須達到著火點,由于水的比熱大,水與火接觸可大量吸 收熱量,至使著火物溫度降低;同時汽化后的水蒸氣包圍在燃燒的物體外面,使得物體不可能和空氣接觸,而沒有了空氣,燃燒就不能進行。

  1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氣溫度驟然變冷(溫度低于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成小冰晶,附著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覺。雪熔化時要需吸收熱量,使空氣的溫度降低,所以我們有"雪后寒"的感覺。

  “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氣溫較低時空氣中的水蒸氣發(fā)生凝華現(xiàn)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時需要吸熱

  在《千字文》中有“露結為霜”這樣的說法,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并不是來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紙里包不住火

  紙達到燃點就會燃燒。

  13.扇子有涼風,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使人體表面的汗液蒸發(fā)加快,由于蒸發(fā)吸熱,所以人感到?jīng)隹臁?/p>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擔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發(fā),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chǎn)生了液化現(xiàn)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fā)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fā)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現(xiàn)了.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需要挑水澆地了。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現(xiàn)了一層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15.鉆木取火

  內(nèi)能的改變方式

  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下雪天,高山氣溫低于山下平地氣溫,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時融化.所以下同樣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的結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氣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

  水的溫度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都降到4℃時,水的對流停止.氣溫繼續(xù)下降時,上層水溫降到 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沉,底層水溫仍保持4℃,上層水溫降到0℃并繼續(xù)放熱時,水面開始結冰.由于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當然需要很長時間的天寒。

  18.火場之旁,必有風生

  火場附近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遠處的冷空氣必將來填充,冷熱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19.十霧九晴

  時至初冬,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早上有霧當天多半是晴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十霧九晴”。

  “十霧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時候,大霧多發(fā)生于晴天。霧與晴天有沒有關系?有什么關系?要想搞清楚這些問題,先得從霧的成因上說起。

  霧是指在氣溫下降時,在接近地面的空氣中,水蒸氣凝結成的懸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據(jù)資料表明,根據(jù)成因,霧一般分為四種:①輻射舞。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地面輻射冷卻使貼近地面空氣層中水汽凝結而成的霧,日出前霧最濃,日出后隨地面氣溫升高而逐漸消散或上升為層云,其厚度一般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②平流霧。暖空氣移行到較冷下墊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結成霧。平流霧的生、消和發(fā)展主要取決于暖濕平流的特性,一般說它比輻射霧范圍廣,厚度大,時間長,日變化也不很明顯。平流霧形成于冬季熱帶暖濕氣團移行在高緯寒冷地區(qū)時;春夏大陸暖氣團移行到較冷海面上時;冬秋季海洋暖濕氣團移行到較冷陸地時;海洋上暖濕空氣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匯時。③蒸發(fā)霧。冷空氣移到較暖水面上,水面蒸發(fā)加快,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tài)而形成霧。④鋒面霧。是暖鋒鋒前降雨蒸發(fā)后使低層空氣達到飽和形成的霧

  很顯然,這里所指的“霧”應該是“輻射霧”。它的形成是因為晴朗的夜晚,無云或者是少云,大氣逆輻射弱,對地面的保溫作用較差,地面強烈輻射冷卻使得近地面大氣層中的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霧。同時因為無云、少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小,特別是云層的反射作用減弱,直接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較多,因而當天多半氣溫較高、天氣晴朗。

  20.大樹底下好乘涼

  阻擋輻射,通風對流,水分蒸發(fā)吸熱

  21.揚湯止沸,釜底抽薪

  液體沸騰有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沸點,二是繼續(xù)吸熱!皳P湯”是為了使湯的溫度降低至沸點以下,但這只是暫時的“止沸”。如果“抽薪”以后,停止了加熱,便能制止液體沸騰。

  22.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比熱容的性質(zhì)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諺語反映了我國新疆的某些地區(qū)夏季晝夜氣溫變化顯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較小的比熱容

  23.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意為“捧”)所包含的物理知識有光的反射和擴散

  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體沸騰的充要條件是溫度達到沸點和能繼續(xù)吸收熱量。揚起的湯

  向空氣中散熱而溫度下降,但水回到鍋內(nèi)吸收熱后馬上又沸騰了,它沒有斷開熱源,而抽薪過后能從根本上

  制止液體的沸騰。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61832.html

相關閱讀: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