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剛剛平定10年。雖然已有20年的短暫和平,但這時的唐王朝早已走過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漸衰朽。唐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fā)展,中唐以后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莊園里,盧氏信佛,聰明賢淑,很有見識,并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也要供養(yǎng)親族。后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她身上體現(xiàn)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從小熏陶了柳宗元。
貞元元年(785),柳鎮(zhèn)到江西做官。在這以后一段時間,柳宗元隨父親宦游,到過南至長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區(qū)。這段經(jīng)歷使柳宗元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從這以后,他已經(jīng)開始參與社交,結納友朋,并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少年受到人們的重視[注:劉禹錫《河東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貞元初。”見《柳宗元集》附錄]。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蕩有所聞見和感受。他九歲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發(fā)了繼安史之亂后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割據(jù)戰(zhàn)爭——建中之亂。誘發(fā)戰(zhàn)爭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鎮(zhèn)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謀繼襲,得到河北其它兩鎮(zhèn)和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梁崇義的支持,企圖確立藩鎮(zhèn)世襲傳子制度。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鎮(zhèn)就聯(lián)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為避戰(zhàn)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但由于夏口是一個軍事要沖,這時又成為李希烈叛軍與官軍激烈爭奪的目標。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戰(zhàn)火。
除了母親外,父親柳鎮(zhèn)的品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響。柳鎮(zhèn)深明經(jīng)術,“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于內而文于外,垂聲當時。”可知他信奉的是傳統(tǒng)的儒學,但他并不是一個迂腐刻板、不達世務的儒生。他長期任職于府、縣,對現(xiàn)實社會情況有所了解,并養(yǎng)成了積極用世的態(tài)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他還能詩善文,曾與當時有名的詩人李益唱和,李益對他很推崇。父親和母親給予柳宗元儒學和佛學的雙重影響,這為他后來“統(tǒng)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出仕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后又調回長安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并不下于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游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fā)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fā)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臺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斗爭。他的革新精神與斗爭精神是非?少F的。
在永州
由于順宗下臺、憲宗上臺,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區(qū)地處湖南和廣東\廣西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 7歲的老母親、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后,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后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于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母親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后,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后,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 高中英語,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jīng)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并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后,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xù)堅持斗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于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照》、《六道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靈柩運回京兆萬年縣棲鳳原(今陜西西安)!读菘h志》記載:“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櫬雖扶歸,而封土尚存。”這封土就是現(xiàn)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題“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對聯(lián)“文能壽世,惠以養(yǎng)民”。文革時墓被毀平。1974年修復,郭沫若題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圖所示,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柳侯祠內)
柳宗元生平事跡,參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載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別有《粵雅堂叢書》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譜》(載《武漢大學學報》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師范學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譜初稿》(載《山西師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參考。關于柳宗元的研究論著,章士釗《柳文指要》,取材詳博,為論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揚柳抑韓之論。
點擊返回:
(目錄)
專題推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3413.html
相關閱讀:《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課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