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科學所研究的日地關系學主要是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人們就發(fā)現(xiàn)了地球磁場表現(xiàn)出與太陽活動11年周期相應的變化,后來又發(fā)現(xiàn)太陽活動性對極光以及短波通信也有影響。這些都是在太陽活動增強時,各種高能電磁輻射、高能物質粒子和太陽風突然增強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活動對地球有突發(fā)性影響,典型的事例之一是1972年8月7日耀斑大爆發(fā)。爆發(fā)后,強烈的太陽X射線、紫外線和射電波伴隨著大量帶電粒子流連續(xù)猛烈轟擊地球達一個星期之久。其中在爆發(fā)開始后5小時之內有一股粗約16 km、長超過7 000萬m的帶電粒子流以6 500 km/s的高速闖進地球大氣層,頓時引起地球電離層和地磁場變化。當時幾乎所有飛機和輪船上的磁羅盤指針都擺動起來,全世界的短波無線電通訊徹底中斷,極區(qū)出現(xiàn)明亮的極光。在一些地區(qū)甚至影響到電力線路,致使電燈忽明忽暗,仿佛發(fā)生了強烈的雷暴。至于弱電儀器和電子設備更是變化無常,不能正常工作。
太陽活動對地球除爆發(fā)性影響之外,還有人從歷史記載的統(tǒng)計中得出太陽活動起伏,可能與氣候、氣象、江河水位,甚至地震等很多方面有關系。例如,有人經研究認為,太陽黑子數(shù)的變化與自然災害活躍期有一定關系,與我國地震活躍期和嚴重洪澇和其他自然災害有一定關聯(lián)。1909年、1931年、1954年、1975年是太陽黑子的雙周期,這些雙周期在我國剛好就在20世紀4個地震活躍期中,而雙周期及其前后又是我國長江、黃淮流域出現(xiàn)特大洪澇或其他自然災害的時期。當然,太陽活動對地球的這種影響十分復雜,至今還沒有整理出比較確切可靠并可資利用的統(tǒng)計規(guī)律,其物理機制是怎樣的也還沒有搞清楚。
我國太陽能分布太陽能利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太陽每年輻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相當于現(xiàn)在人類年需要能量總和的5 000倍。我國各地太陽能年總量大約在33.5×108~83.8×1010 J/m2之間,其中大部分地區(qū)都在50.2×108 J/m2以上。全國有2/3的面積年日照在2 000小時以上,華北、西北及青藏高原超過2 500小時。我國太陽能資源的時空差異較明顯,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處在22°N~35°N之間,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和四川盆地低值中心。30°N~40°N地區(qū),太陽能的分布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多。40°N 以北,自東向西逐漸增加,新疆呈東西向分布。臺灣自東北向西南增加。
為便于太陽能資源開發(fā)利用,根據以下指標作出太陽能資源利用區(qū)劃:首先是太陽能資源的年總量,其次是日照時數(shù)≥6小時的天數(shù)出現(xiàn)最多和最少的月份分布。通常認為在一日內日照時間低于6小時,利用價值不大。以此標準統(tǒng)計后,根據該資源的數(shù)量組合情況劃分出資源豐富、較豐富、較貧乏和貧乏帶。
資源豐富帶:主要分布在南疆、甘肅西部、青藏高原大部分和內蒙古高原西部。這些地區(qū)年太陽能總量在62.0×108 J/m2以上,月平均氣溫≥10 °C期間日照時數(shù)≥6小時天數(shù)在250~300天以上。
資源較富帶: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東北地區(qū)大部、內蒙古高原東部、華北平原大部、黃土高原大部、甘肅省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部、川南滇北的一部分。太陽能年總量在50×108~62×108 J/m2之間,月平均氣溫≥10 °C期間日照時數(shù)≥6小時的天數(shù)在200~300天。
資源較貧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丘陵地區(qū)、漢水流域、重慶、貴州西部、云南的東南角、廣西大部分、湖南東部和西部。太陽能年總量在42×108~50×108 J/m2之間,月平均氣溫≥10 °C期間日照時數(shù)≥6小時的天數(shù)在125~200天之間。
資源貧乏帶: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大部分地區(qū),以成都平原最少。太陽能年總量小于42×108 J/m2,月平均氣溫≥10 °C期間日照≥6小時的天數(shù)在125天以下。
與全球比,我國太陽能資源豐富帶與同緯度相當或超過,其中青藏高原南部接近世界上太陽能最豐富的撒哈拉沙漠。但太陽能資源貧乏帶的四川盆地,則是同緯度最低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941485.html
相關閱讀:高三政治復習必修三知識點: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