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一段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大連市的一家餐廳里,發(fā)生了引發(fā)大眾熱議的“大學生飛踹女童事件”,監(jiān)控視頻揭露了整件事情發(fā)生的全過程:一個4歲女童在飯館內大喊大叫,惹怒了鄰桌就餐的年輕女大學生,女大學生不顧朋友勸阻上前去踹了女童身邊的椅子一腳,女童母親立即與女大學生扭打到一起,場面一度失去了控制。
盡管當事人事后不再互相追究,此事仍引起網(wǎng)友們的熱議,輿論一時沸沸揚揚。有人認為不該對熊孩子下手,痛罵女大學生粗鄙暴力,認為她欠揍;有人認為女大學生不應該客氣,“熊孩子”之所以大行其道,絕大部分原因就是中國的父母缺乏對孩子的管教,真正該反思的是那些父母,社會沒有義務替你教育孩子;有人認為雙方應各打五十大板。
對此事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可套作,不得抄襲;文中不得出現(xiàn)考生的真實信息。
【答案】化戾氣為祥和
打開電視,放眼望去,一個個關于暴力、戾氣的新聞充斥畫面。北京摔嬰案、山西爆炸案、城管打死瓜農、佛山一家四口被殺。這些行兇施暴者的惡行實在令人發(fā)指,也讓人痛心。有些人為了一點小事言語不和,動輒暴力相向,甚至以命相搏,造成一幕幕血腥暴力的慘劇,導致了無數(shù)本可以避免的人間悲!
面對這一幅幅血腥暴力的畫面,我們不禁要問:現(xiàn)在的人們到底怎么啦?古人尚且知道“化干戈為玉帛”,到了今天的文明社會,我們?yōu)槭裁床荒芎椭C相處,化戾氣為祥和呢?
俗話說,凡事有果必有因。導致今天社會上戾氣彌漫,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是有著各種復雜的、深層次的社會原因的。
一方面,有些基層黨政機關或者其職能部門缺乏“民本”思想,甚至滋生了腐敗和知法犯法,從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處理問題不及時,甚至出現(xiàn)嚴重違法執(zhí)法、違法行政和處理事情不公正等丑陋現(xiàn)象。譬如北京機場爆炸案、貴陽盲人集體事件等就是這樣造成的。如果東莞市政府當年能妥善處理好冀中星致殘案件,如果貴陽市交警能公正執(zhí)法,上述事件就可以避免!俺枪艽蛩拦限r”事件,城管暴力執(zhí)法,更是政府某些執(zhí)法人員對生命的漠視,對法律尊嚴的踐踏。
另一方面是人心與人心的隔閡,人與人之間缺少有效溝通。北京的摔嬰案,佛山滅門案等就是如此。如果當事雙方遇事能好好溝通,互相理解,這種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俺枪艽蛩拦限r”的悲劇也可以避免。當時,城管沒有跟瓜農好好溝通,使得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城管還使用暴力導致瓜農死亡。一個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如果城管對待瓜農的態(tài)度好一點,瓜農遵守法律規(guī)定,處理事情積極一點,事情就不會發(fā)展到如此地步!
三是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一味地追求金錢和物質上的滿足,而忽視了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凈化,自我意思太嚴重。遇事不冷靜,不懂得換位思考問題,做事喜歡走極端。
這種歪風邪氣實際上是從人內心里發(fā)出來的,要想徹徹底底的除掉它,只有政府工作落實到位、大家多尊重對方才可能消除。
政府首先要抓緊對城管、保安、警察和其它類似這種職業(yè)的的管理,積極倡導“以溫情感化群眾”。政府也要多派人監(jiān)督各地方城管、保安和警察,避免再次發(fā)生“瓜農”悲劇。不過,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最重要的還是要抓住人心。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什么——是人心與人心的距離。人與人心的距離就像一道深不見底的溝壑,這條溝壑需要溫暖將它填滿,若只會疏離,那么這條溝壑就會越來越深,將兩人的心完全阻斷。我們,若想完全除掉戾氣,就必須得做到一點:尊重對方。尊重對方,不惡語相向,多用禮貌用語,在日常生活中,多體恤體恤對方。
說了這么多,目的只有一個:要治其根本,還得從自己做起!
只有將自己的心放寬一點,多接受、尊重別人,別人才會給你好眼色看。不僅如此,做事也不能太沖動,別人幾句話就能勾起你的憤怒,那世界上豈不亂套了?
什么都是浮云,只有行動才是硬道理。讓我們?yōu)榱松鐣芨用篮枚Π桑?/p>
【解析】試題分析:此事件中的女童、女童家長、女大學生都有過失,都應該擔負相應的責任。其一,女童雖然小,但也不應在公共場合吵吵鬧鬧,影響其他人就餐,破壞公共秩序;其二,女大學生不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被激怒后主動上前傷害幼童,她明可以選擇與餐廳經(jīng)理及孩子家長溝通,嘗試理性勸阻孩子的不禮貌行為,而不是用暴力手段去恐嚇幼童;其三,女童之母反應過激,護犢心切但也不能大動干戈。本來作為母親應教育好孩子在公共場合遵守秩序不亂打亂鬧,錯誤在先,沒有做好孩子的榜樣,是家長的失職。公共場所秩序失控,更是反映了社會公德的缺失。參考立意:維護公共秩序與公德;對社會戾氣說“不”;重視公德教育;理性行事。
點睛:時事新聞類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現(xiàn)實生活中鮮活的時事新聞熱點。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有應該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應該批評或引為教訓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在命題上,此類材料具有開放性,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審題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構成因素,然后選取一個側面、一個角度來立意。寫作時注意規(guī)
1、扎實而評(事實性),新聞事實是時評成敗的關鍵,是時評可信性的源泉。
2、應時而作(時效性),應時而作,體現(xiàn)了時評對新聞事件的敏銳反應能力。
3、憑理而斷(評析性),憑理而斷,指的是對新聞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斷。形式可采取就事論事和就事論理兩類。所謂就事論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過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進行評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據(jù);所謂就事論理,就是對所評之事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充分說理,闡明一個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論事上,以達到“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寫作目的。就事論理,還要求“開口要小”,抓住一個問題,講清一個道理,一事一議,以小見大,必須從“小”中評析出大道理來,所謂“著眼大處,落筆小處”。此題注意明確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證即可。此題注意從“女大學生”“熊孩子”“社會公德”的角度立意,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后行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zzw/1137191.html
相關閱讀:2009年陜西高考滿分賞析:西安的無奈
試論高考的深度意識
2009山西高考滿分:殘夢
高考優(yōu)秀:滴水之恩,何以為報?
高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