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春》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獨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作者介紹】秦觀(
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北宋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元豐八(
1085
)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初蘇軾薦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時“新黨”執(zhí)政,被貶為監(jiān)處州酒稅,?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長于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于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fā)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云)等!儿o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臭腐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稘M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有《淮海集》。
【賞析】秦觀的《畫堂春
?
落紅鋪徑》是一首春歸傷懷之詞,其在情感的流露上沒有一般的傷春詞作那么一股斷腸長恨般的呼號,而是有著一種纖柔婉約的特點。通讀全詞,可以感覺到詞人的情感大體上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
落紅鋪徑
”
傷春歸。詞人首先從自己的所見所聞寫起,從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句句寫景,句句也都寫了傷春之情。而這種傷春之情,卻是幾分無奈中又有著幾分平和。你看,詞人寫春歸之景,都避用濃重之筆、鮮明字眼。寫
“
落花
”
只是
“
鋪徑
”
,寫春
“
水
”
只是平池,寫
“
小雨
”
只是
“
霏霏
”
,即使寫
“
杏園
”
用了
“
憔悴
”
二字,表明春日之已去,但也并不是
“
落紅無數(shù)
”“
狼藉一園
”
的殘狀,寫
“
杜鵑
”
,也只是用了一個
“
啼
”
字,并不像
“
杜鵑啼血
”“
子規(guī)聲斷
”
那樣悲慘。正如周濟在《宋四家詞選
?
序論》所言:
“
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筆。
”“
無奈春歸
”
,直抒胸臆,總括上片。情不自禁地流露也了對于春日歸去的那一番無可奈何之情。
“
獨捻花枝
”
惜春歸。于寫景之中,已見詞人手法的纖柔婉約,于下片的
“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獨捻花枝
”
二句的寫人中,則更可見出詞人的這一風格。這一句,大約是化用于馮延巳的
“
閑引鴛鴦香徑時在,手?紅杏蕊
”
二句。在通常的詞作中,
“
獨上
”“
憑欄
”
之后,不是
“
望斷
”
,就是
“
腸斷
”
。而在秦觀的筆下,是一個
“
獨捻花枝
”
于
“
柳外畫樓
”
之上的形象。
“
柳外畫樓
”
,是多么的富有情趣,如果能留住美好春光,那將是多么的讓人愜意、歡欣!于是,便反復地
“
捻
”
著手中的花枝,不愿輕易拋去。也許,在詞人的心中,把持了這一枝花,便是把持了整個的春天。是啊,詞人于這一
“
捻
”
字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多少言語才能表明,又有多少言語能夠表明?
把惜春之情,寄于不經(jīng)意的一個行為之中,可謂含蓄蘊藉。
“
放花無語
”
任春歸。盡管詞人對于春的歸去大為傷懷,大為憐惜,可最終卻是
“
放花無語對斜暉
”
。這是怎樣的一種舉動,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呀
!——
多數(shù)詞作中,所謂傷春惜花的表現(xiàn)都是
“
看花
”
、
“
插花
”
、
“
折花
”
、
“
簪花
”
,甚至還有
“
葬花
”
,而這里卻是著一輕輕的
“
放
”
字,顯得多么自然,多么的不經(jīng)意,又顯得多么的無奈與憐惜!再加以
“
無語
”
和
“
對斜暉
”
,那種傷感而無奈的情感便顯得更加幽遠深長了。也許,詞人已認識到,對于自然的運行,對于春光的流逝,任何人力都是無法變其一絲一毫的,既然留之不住,便不如任其歸去吧;這樣,或許會有所釋懷,有所慰藉。可以說,結(jié)句
“
此恨誰知
”
,也正是詞人情感復雜幽微的自嘆之語。
通讀全詞,我們也可以把詞人對于春的留念理解為是對于美好華的留念,那么,全詞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雖然美好華已過,但也不必過于哀傷,既然過去的不可挽回,還是正視現(xiàn)實,面對未來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376681.html
相關閱讀:古詩閱讀《渡湘江》參考答案
《菩薩蠻 李清照》閱讀答案
《春夕 崔涂》閱讀答案
《《飲酒》(其五)》閱讀鑒賞及答案
《梅 沈欽圻》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