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城早秋》(唐)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①
。
更催飛將追驕虜
②
,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釋】
①
西山
——
見杜甫《歲暮》詩注
②
。
②
飛將
——
漢朝名將李廣有飛將軍之稱。這里借作勇將的代詞。
【譯文】昨夜里,秋風從西北吹入邊關。天空中寒云片片,邊地的月光灑滿西山。將士們!快窮追猛打,徹底消滅敵人,莫讓有一兵一騎逃脫羅網生還。
【作者介紹】嚴武,[唐](公元七二六至七六五)字季鷹,華州華陰人。生于唐玄宗開元十四,卒于代宗永泰元,四十歲。武雖武夫,亦能詩,全唐詩中錄存六首。另外還有三國時期東吳棋士嚴武以及黃埔一期嚴武陸軍中將。
【題解】安史之亂以后,吐蕃入寇成為唐代的重要外患,曾伺河西走廊駐軍內調、邊防空虛的時機,大舉入侵河隴一帶(今甘肅東部)。時作者任劍南節(jié)度使。劍南和吐蕃東境接壤,也受到敵侵,作者率軍抗戰(zhàn),擊潰吐蕃七萬余眾,攻克當狗城(在今四川阿壩自治州境內),收復鹽川城(在甘肅省漳縣西北)。這首詩就是在這寫的。杜甫有《奉和嚴鄭公軍城早秋》一詩:
“
秋風裊裊動高旌,玉帳分弓射虜營,已收滴博云間戍,更奪蓬婆雪外城。
”
從原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克敵制勝的信心和決心,及高度的愛國精神。
【賞析】詩的第一句
“
昨夜秋風入漢關
”
,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武裝,常于秋高馬肥的季節(jié)向內地進犯。
“
秋風入漢關
”
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
“
昨夜
”
二字,緊扣詩題
“
早秋
”
,如此及時地了解
“
秋風
”
,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表現(xiàn)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云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
“
滿
”
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云突變的前兆,大戰(zhàn)前的沉默。
“
眼中形勢胸中策
”
(宗澤《早發(fā)》),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zhàn)的基本規(guī)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zhàn)云密布的
“
眼中形勢
”
,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xiàn)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
。
“
更催
”
二字暗示戰(zhàn)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zhàn)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xiàn)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zhàn)斗的結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
“
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
”
(王夫之《董齋詩話》)。
我們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zhàn)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zhàn)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戰(zhàn)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居于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著戰(zhàn)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干凈利落,表現(xiàn)出地道的統(tǒng)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征。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ci/481101.html
相關閱讀:“橋玄字公祖,漢末梁國睢陽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王安石《北陂杏花》蘇軾《東欄梨花》閱讀答案
白居易《春題湖上》閱讀
《春日寄懷 李商隱》閱讀答案
對照閱讀《武侯廟》與《蜀相》(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