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張籍
古釵墮井無顏色,百尺泥中今復得。
鳳凰完轉有古儀,欲為首飾不稱時。
女伴傳看不知主,羅袖拂軾生光輝。
蘭膏已盡股半折,雕文刻樣無月。
雖離井底入匣中,不用還與墜時同。
【注】張籍(約768-
約830
),字文昌,祖籍吳郡(今蘇州)。官卑職微,剛直不阿,一身貧苦,此詩作于詩人十屈居太祝(小官)期間。
(1
)怎樣理解“
不用還與墜時同”
?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4
分)
(2
)前人說此詩“
所寄托便在弦指之外”
,請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賞析本詩。(4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3.
(1
)在詩人看來,古釵墜井是埋沒;而匣中珍藏,更是變相的埋沒。(1
分)人才也如此。有才而不第是埋沒;中第而不被重用,則是生命的空耗。(1
分)故愛寶與不愛寶,惜才與不惜才,關鍵在“
用”
與“
不用”
。(1
分)“
不用還與墜時同”,
卒章顯志,深刻地表達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淪落不遇而又徒喚奈何的哀嘆與悲憤(或“
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時代士子們遭壓抑埋沒、被棄置不用的共同命運”
)。(1
分)(大意正確即可)
(2
)這首詩運用比興(或托物言志、托物寄懷、象征)手法,(1
分)明寫古釵命運,實嘆士子際遇。(1
分)士子中第前猶如墜井之釵,一朝中第就如釵之井出,而中第后依然潦倒不被重用又如古釵匣中棄置。(1
分)比興手法的運用委婉含蓄地抒寫了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士子們懷才不遇(或“
大材小用”
)、終生落魄的際遇。(1
分)(大意正確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485734.html
相關閱讀:王建《羽林行》閱讀答案
《夜半聞橫管》閱讀答案
《滄浪亭懷貫之》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離騷》練習及答案
《絕句 吳濤》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