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高考)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
題。
歲暮
①
[
唐]
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
注]
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763)
末,時杜甫客居閬州(
今四川閬中)
。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
.詩人為什么會發(fā)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
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試題答案】邊境發(fā)生戰(zhàn)爭,時局艱危,朝中無人為國分憂;歲末暮,漂泊異鄉(xiāng),政治上被冷落,孤獨寂寞;詩人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感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愿望難以實現(xiàn)形成巨大反差。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
(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本題在鑒賞過程中,不但要細讀本詩,了解詩人境遇、主觀志向,明確注釋中點明時局背景,還要做到知人論世,根據(jù)平時所學習的杜甫的詩歌,了解杜甫的終生志向,然后進行綜合思考,才能不遺漏要點。
9
、【試題答案】
借代,如“煙塵”代邊境戰(zhàn)爭;與后文“鼓角”相應,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zhàn)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
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借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試題考點】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
。(理解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
一般認為,“表達技巧”分為四個理解層面由低到高(字詞-
句子-
段落-
篇章),分別是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夸張、借代等)、表達方式(記敘、說明、描寫、抒情、議論,詩歌中主要是描寫和抒情)、表現(xiàn)手法(對比、襯托、象征、比興等)、謀篇布局手法(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辭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種,也叫稽古。本題中的修辭手法還有“對偶”;還有“雙關”手法,如“歲暮”表面指的是時序歲末,深層指作者已進入人生暮,還指唐帝國由盛而衰進入風雨飄搖的晚唐。描寫手法中有虛實結合,如“邊偶還用兵,煙塵犯雪嶺”“朝廷誰請纓”是作者的想象,是虛寫;“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實寫。表現(xiàn)手法中有對比,如朝廷之臣無人請纓與江湖之士的作者“敢愛死”對比;作者高遠的心志與報國無門對比;“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對比;“鼓角動江城”暗含戰(zhàn)爭前后對比;詩歌開頭“遠為客”與結尾“寂寞壯心驚”思想感情對比,等等。
【詩歌簡賞】
唐代宗廣德元(763)
,杜甫五十二歲。這一他在梓州,聽說官軍大勝叛軍,便寫下了著名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此后他到閬州,他又聽到了吐蕃進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憂天下,寫下了這首《歲暮》詩。首聯(lián)詩人交待其客居他鄉(xiāng),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上傳來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剛剛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內(nèi)憂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聯(lián)語氣看似平淡,卻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痛!頷聯(lián)“煙塵”和“鼓角”借代指戰(zhàn)爭,戰(zhàn)事推到了雪嶺,緊張的鼓角聲使一向安靜的江城騷動了起來。頸聯(lián)作者目睹了戰(zhàn)爭的血腥和慘烈,對唐朝君臣發(fā)出質問:“朝廷誰請纓?”面對強敵,作者懷疑朝中還會有人請纓殺敵嗎?尾聯(lián)“濟時敢愛死?”既是對全天下人的吶喊,特別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對自己的鼓勵,真正忠君愛國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壯心驚”,點出了詩人此時的心境。詩人一方面遠離朝廷的境遇,無法為國分憂,無法施展抱負,徒有報國之心,另一方面詩人自己也是“歲暮”之人,雖然想殺敵報國,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獨自寂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581752.html
相關閱讀:賞析《朝天子?詠喇叭》(5分)
《野菊 【宋】楊萬里》閱讀答案
《一叢花?溪堂玩月作》閱讀答案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答案
《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