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意象有利于鑒賞詩歌
一、教學(xué)目的
1
、學(xué)會分析古典詩歌中用意象創(chuàng)設(shè)意境、表達(dá)情感的方法。
2
、應(yīng)對考試中的古典詩歌鑒賞。
二、教學(xué)過程
1
、意象:
“
意
”——
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
象
”——
物象、形象。是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滲透,是
“
意
”
與
“
象
”
的統(tǒng)一。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
,
是詩人感情的載體。
附:板書設(shè)計:古典詩歌中的意象與意境
意象(手法)
———→
意境(主題)
三、古代詩歌意象分類詮釋
(一)自然意象
1
、自然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fēng)、煙、霜等。
月(殘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鏡、蟾兔、玉盤)。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xiāng)、念親的標(biāo)志,多傳達(dá)離愁別恨、寂寞思?xì)w之情。例如李白《靜夜思》: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
杜甫《月夜憶舍弟》: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
劉禹錫《石頭城》:
“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
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杜牧《泊秦淮》:
“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流水。多傳達(dá)人生苦短、命運(yùn)無常的感傷與哀愁。李煜《浪淘沙》: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
《虞美人》: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dá)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李商隱《樂游原》: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王維《使至塞上》: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王安石《桂枝香
?
金陵懷古》:
“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fēng)酒旗斜矗。
”
風(fēng)、煙、霜。多傳達(dá)哀怨、惆悵、凄苦、蒼涼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陰》:
“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
柳永《雨霖鈴》:
“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
陸游《蝶戀花》:
“
一夜清霜,染盡湖邊樹。
”
2
、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楊柳(垂柳、柳枝、柳)。
“
柳
”
與
“
留
”
諧音,多傳達(dá)怨別、懷遠(yuǎn)等情思!对娊(jīng)》: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戴叔倫《堤上柳》:
“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
落花(落紅、殘紅)。多傳達(dá)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深沉喟嘆和哀愁。晏殊《浣溪沙》: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
陸游《落花》:
“
滿地殘紅點(diǎn)綠苔。
”
松、菊、梅。多傳達(dá)高潔、堅貞之志。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
三徑就荒,松竹猶存。
”
陸游《卜算子》:
“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
梧桐、萍、芭蕉。多傳達(dá)光陰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悵與哀愁。李清照《聲聲慢》:
“
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diǎn)點(diǎn)滴滴。
”
文天祥《過零丁洋》:
“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
又如:
“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diǎn)芭蕉一點(diǎn)愁。
”
3
、動物類:鴉、杜鵑(杜宇、布谷、子規(guī))、猿、蟬、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等。
鴉、杜鵑、猿、蟬。多傳達(dá)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棄疾《永遇樂》:
“
可堪回首,狐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
白居易《琵琶行》:
“
此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
雍陶《蟬》:
“
高樹蟬聲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
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多傳達(dá)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紋。
”
李商隱《無題》:
“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
歐陽修《漁家傲》:
“
葉籠花罩鴛鴦侶,白錦頂絲紅錦羽。
”
金志章《鷓鴣塘》:
“
忽聽一聲行不得,鷓鴣塘外鷓鴣啼。
”
(二)人或事意象
1
、人造物象類: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蠟、炬)等。多傳達(dá)離情別緒、思鄉(xiāng)懷遠(yuǎn)、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
“
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心若風(fēng)。
”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
柳永《雨霖鈴》:
“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
馬致遠(yuǎn)《天凈沙》: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
白居易《照鏡》:
“
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
”
杜牧《贈別》:
“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
2
、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笙、飲酒、折柳、搗衣(搗練)等。
登高、憑欄。多傳達(dá)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杜甫《登高》:
“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多病獨(dú)登臺。
”
岳飛《滿江紅》:
“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
吹笛、吹簫、吹笙。多傳達(dá)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nèi)心的孤寂。王之渙的《涼州詞》:
“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
李白《憶秦娥》:
“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
馮延巳《拋球樂》:
“
且莫思?xì)w去,須盡笙歌此夕歡。
”
飲酒。多傳達(dá)豪情、悲愁、苦悶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謝
?
樓餞別校書叔云》:
“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
李清照《醉花陰》:
“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
折柳。多傳達(dá)惜別懷遠(yuǎn)、思鄉(xiāng)之情。杜牧《獨(dú)柳》:
“
含煙一株樹,拂地?fù)u風(fēng)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
搗衣(搗練)。搗衣(搗練)有時是為了給遠(yuǎn)行的人趕制寒衣,多于秋夜進(jìn)行。月下?lián)v衣(搗練),風(fēng)吹砧聲,凄冷的砧杵聲又稱
“
寒砧
”
,往往表現(xiàn)征人離婦、遠(yuǎn)別故鄉(xiāng)的惆悵情緒。又,婦女洗衣時以杵擊衣,使其潔凈,也稱
“
搗衣(搗練)
”
。李白《子夜吳歌》之三: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yuǎn)征?
”
李煜《搗練子令》:
“
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
另外:由于
“
蓮
”
與
“
憐
”
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dá)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
“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
攔子
”
即
“
憐子
”
,
“
青
”
即
“
情
”
。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guān),采用諧音雙關(guān)的修辭,表達(dá)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
“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
(李清照《點(diǎn)絳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結(jié),如
“
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jié)
”
(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581790.html
相關(guān)閱讀:中考語文課外古詩詞閱讀鑒賞 附答案
《送鄭臺處士歸絳巖》閱讀答案
《秋懷詩 王蘋》閱讀答案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閱讀答案
《浪淘沙 把酒祝東風(fēng)》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