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李白的《月下獨酌》共有四篇,但這一篇的知名度卻遠遠高于其他三首,不但在現(xiàn)代被選為中學語文課文,在古時候,那句堪稱絕妙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被寫入了傳統(tǒng)的啟蒙教材之中,比如,《聲律啟蒙》中就有“韓五鬼,李三人,北魏對西秦”的內(nèi)容,將李白的這首《月下獨酌》與韓愈的《送五窮鬼文》并列一聯(lián)。
從整首詩的寫作手法上分析,全詩以兩句為單位不斷進行“孤獨”與“灑脫”的交叉碰撞,先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寫出自己的孤獨,隨后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來寫出自己的灑脫;接下來“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又描寫孤獨,而后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又是寫了灑脫;到最后的部分,作者先是“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將孤獨與灑脫的感受融入一起,然后再以一句“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將作者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用作全詩的收尾,在讓人從文字中領(lǐng)略到矛盾沖突魅力的同時,也切身體會到了李白這個放蕩不羈的浪子,其實也有著強烈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析完寫作手法,不禁又想到兩個問題,為何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有強烈的孤獨感,絲毫感受不到那首《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活情趣?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何不采用屈原慣用的那些草木君子來展開寫作,卻偏偏要去邀請遠在天邊卻又是隨時可見的月來飲酒呢?
查看一些資料,我似乎弄明白了自己給自己提出的問題,雖然我并不敢確定。
李白在天寶元曾入長安為官,但是他的個性卻決定了他與那個必須趨炎附勢的官場環(huán)境格格不入。正如曾子所云,脅肩諂媚,病于夏畦,天寶三,也正是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終于因忍受不了那個環(huán)境而選擇罷官出游。但是,曾經(jīng)寫過“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他,從骨子里看,根本就是個放不下名利的人,不可能像畢卓那般“手持蟹螯,一生足矣”,所以,這首詩中才會出現(xiàn)這種灑脫與孤獨的強烈碰撞,眷戀與放棄的矛盾沖突。
而解答這個“月”的問題,也需要從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成詩的天寶三,李白在離開長安后直奔洛陽,并在那里因自身知名度受到各級社會名流的熱情款待,更有意義的是,李白在洛陽遇到了他一生的摯友杜甫,李杜二人相見恨晚,隨后結(jié)伴同游開封。在這首詩的末尾,李白寫道“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仔細品讀,這兩句似乎指的就是李杜二人同游,而后一句“永結(jié)無情游”雖被翻譯成“愿意永遠結(jié)成忘情好友”,但是為何李白在這里不用別的字來指代友誼,卻偏偏要用一個“游”字呢?——所以我的結(jié)論是,這首詩中的“月”,指的就是李白的摯友,杜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586616.html
相關(guān)閱讀:《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樓月》閱讀答案
《憶江上吳處士》閱讀答案
《初見嵩山》詩歌鑒賞及答案
《送楊山人歸嵩山》閱讀答案
《柳(曾逐東風拂舞筵) 李商隱》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