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月小,水落石出
【出處】出自北宋•蘇軾《后赤壁賦》。
【釋義】月亮升上高山頂就變得小了;潮水回落,水底的石頭就露了出來。
【解析】蘇軾在被貶黃州時(shí),曾兩次游歷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下了兩篇傳世之作《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當(dāng)時(shí),名人名言,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潔,蘇軾和他的兩個(gè)朋友興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
月白風(fēng)清的美麗夜景,使他們詩興大發(fā),和朋友相聚,暢敘友情,更使他們忘記了一切煩惱。他們和歌吟詩,暢所欲言,歡樂之至。蘇軾突然想到了酒,急忙趕回家中。見他回家,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說這就是供給他臨時(shí)需用的。
蘇軾大喜過望,連連稱謝,拿了酒,趕回朋友中間,來到赤壁下的長江岸邊,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這時(shí),只聽見東流的江水發(fā)出潺潺的聲響,在萬籟寂靜的夜晚顯得特別清脆,岸邊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懸在山峰間的月亮顯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頭露了出來。于是,就有了千古名篇《后赤壁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1965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