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小班語言活動案例分析:毛毛蟲的故事

編輯: 天高云淡 關鍵詞: 小班語言教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活動背景:那天帶孩子們在做操時,發(fā)現(xiàn)旁邊的樹上都垂吊著許多毛毛蟲,身體正在不停的扭動,孩子們看見了都表現(xiàn)出好奇、興奮的神情。而“毛毛蟲的故事”正是講述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故事內容來源于幼兒的生活,符合班內孩子的興趣。于是在進行結對園 “課堂教學有效性研討活動”中承擔的公開課活動我就選擇了小班語言“毛毛蟲的故事” 內容,下面就本次活動進行分析。
實錄:
一、歌曲導入,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
師:我們來做毛毛蟲跟大樹爺爺玩撓癢癢的游戲吧!師幼一起邊唱邊表演歌曲進入活動室。
(分析:老師選擇了幼兒上學期學過的歌曲“撓癢癢”作為活動的導入,這個歌曲小班幼兒頗為喜歡,在邊唱邊跳中將幼兒的激情與積極性調動了起來,逐漸融入到活動中。)
師:剛才是誰在給大樹爺爺撓癢癢?(毛毛蟲)我這里有一本關于毛毛蟲的故事書,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
(分析:通過提問自然的過渡到毛毛蟲的話題中,引起幼兒的興趣,導入到活動主題中。)
二、欣賞故事,理解內容、學說短句:我吃了……。
1、教師結合自制大圖書,與幼兒邊翻閱邊講述故事前半部分。
(分析:通過閱讀大圖書的方式,培養(yǎng)幼兒的傾聽習慣,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
提問:
●第一天毛毛蟲吃了什么?(蘋果) 什么顏色的蘋果?(紅蘋果)吃了甜甜的紅蘋果,毛毛蟲高興得怎么說?你們也能像毛毛蟲一樣高興地說一說嗎?
●第二天毛毛蟲找到什么好吃的?(黃香蕉)毛毛蟲是怎么說的?我們也來吃一個黃香蕉吧,告訴你旁邊的好朋友,你吃了什么?(與同伴進行交流)一起告訴大家,我吃了……。
●第三天毛毛蟲又吃了什么?毛毛蟲高興地告訴大家什么?我們也吃一片綠樹葉吧,綠樹葉真好吃!你也學毛毛蟲那樣告訴大家我吃了……?你來試試?
(分析:1、教師出示的的大圖書比較新穎,幼兒在傾聽故事的時候比較專注。2、對于幼兒的回答,教師過于注重孩子的個別交流,缺乏集體練習的數(shù)量,因此,在這些提問中孩子并沒有很好的掌握“我吃了……”的短句,當幼兒在說出一些“甜甜的、香香的……”形容詞時,教師非常注重與強調,反而目標中學說的短語沒有進行鞏固,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覺。3、教師對于幼兒的回應還不夠,鼓勵評價語言過于單調,只有“你說的真好聽,真棒”,還可以說“誰也來學一學他那句好聽的話?”等。4、還有孩子在回答問題“第一天吃了什么?第二天吃了什么?第三天吃了什么?”的時候思維有些混亂,一會兒說香蕉,一會兒說樹葉,原因是因為當教師講述故事到第三天的時候,正好停留在毛毛蟲吃樹葉的畫面上,而小班幼兒的語言具有直觀性,他們看到這個畫面了,所以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會有點混亂,因此可以在幼兒回答的時候可以把書再翻回到相應的頁數(shù),或把那些道具拿出來給孩子看一看,就會避免思維混亂的情況。5、孩子在說樹葉的時候沒能準確的說出量詞,說成“我吃了一個樹葉。”當時教師是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于是就接著問樹葉應該怎么說的?試圖想通過別的孩子來糾正,但結果接下來的孩子還是沒能正確說出,直到最后老師才強調了是“一片樹葉”,但發(fā)現(xiàn)孩子對一片樹葉的量詞掌握的并不好,糾其原因,是教師在發(fā)現(xiàn)錯誤時沒有馬上糾正過來,應該發(fā)現(xiàn)錯誤馬上進行糾正,并加強集體練習,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本意是想讓孩子自己糾正過來避免知識的灌輸性也是可以的,但是在發(fā)現(xiàn)接下來的幾個孩子也不能糾正的時候就應該要馬上放棄,立刻進行糾錯,可能就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效果。6、在學習短語的過程中教師采用了動靜交替的安排,學著吃一吃再說一說,使孩子不覺得枯燥,并注重培養(yǎng)同伴間互相交流的好習慣。)
2、教師繼續(xù)翻看圖書,講述故事的結尾。
提問:毛毛蟲最后怎么樣啦?我們來學一學吧!
(分析:當聽完故事的結局是毛毛蟲最終變成蝴蝶了以后,孩子們都很開心。此時教師引導幼兒一起來學一學吃飽了的毛毛蟲從睡一個長長的覺到最后變成蝴蝶的過程,使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故事的后半部分內容。)
三、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表演,鞏固短句。
1、引導幼兒把自己變成一條毛毛蟲,根據(jù)教師講解的游戲要求進行游戲。
(分析:創(chuàng)設故事的情境,進行游戲表演,能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提高幼
兒練習短句的積極性,鞏固幼兒對短句的掌握以及對故事的再次理解。)
●在游戲表演中練習短句。
師:原來毛毛蟲吃了很多東西后慢慢長大,最后變成了美麗的蝴蝶。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毛毛蟲變蝴蝶的游戲。我們再來想一想,第一天,毛毛蟲肚子餓了它爬到了哪兒?吃了一個紅蘋果。第二天……我來做大毛毛蟲,你們做小毛毛蟲,毛毛蟲們準備好了嗎?跟我慢慢地爬出去玩了。(播放故事背景音樂)
(分析:1、教師在游戲前又跟孩子一起邊看圖書邊回憶故事的內容,這時一些幼兒已經(jīng)看到了布置好的背景都在興奮的說“那里有好多蘋果、香蕉哦!”但教師并沒有及時反應過來,還是按照教案中的計劃翻書幫助回憶,但那時的孩子已經(jīng)被那些美麗的背景所吸引,因此教師提出的要求很多孩子沒有明確,致使游戲開始時一看到那些蘋果、香蕉都迫不及待的去采摘,教師怕紀律亂了所以匆匆就讓孩子進入到睡覺的情節(jié)中,所以本來要想在游戲中鞏固的那句短句練習還不夠。2、在游戲中教師自己也變成毛毛蟲與所有幼兒在地上爬,跟孩子拉近距離,師幼互動十分融洽。3、幼兒在游戲中參與性很高,比較投入。)
2、請幼兒大膽想象,說說想要吃的東西,并將這些東西創(chuàng)編進短句中。
(分析:在理解故事,學會短句的基礎上鼓勵幼兒進行創(chuàng)編活動,拓展幼兒思維能力。)
●創(chuàng)編短句,拓展幼兒思維。
師:(醒過來)我的肚子還有點餓,想吃東西,你們還會吃什么?
(分析:教師的提問具有開放性,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大膽的想象。但是孩子的回答卻出乎了教師的意料,本以為會朝著水果方面想,但有一個孩子因為看到圖片中畫的毛毛蟲的繭子覺得像面包,所以一直大聲喊“面包、面包。”而教師此時并沒有發(fā)覺孩子是把繭子當成面包了,而并沒有馬上理會,其他孩子一聽見有人喊面包就自然而然的想到要吃餃子、面條,教師只得當場畫出來,浪費了時間。其實孩子發(fā)現(xiàn)繭子像面包時,只要教師及時接好幼兒拋過來的球,引導幼兒認識那是繭的話,孩子們想象的東西就不會偏離很遠。)
師:把你還想吃的東西跟你邊上的毛毛蟲說一說。
(分析:當還有許多孩子想要說時,教師就引導孩子跟邊上同伴說,這樣既沒有馬上生硬的打斷他們,又培養(yǎng)了小班幼兒學會互相交流的好習慣。)
四、體驗毛毛蟲的蛻變,感受蛻變的快樂。
師:吃了那么多好吃的的東西,可真飽呀,一起來美美地睡個覺吧!給自己造個房子,一動不動的睡著了,過了很久很久,終于變成了一只美麗的蝴蝶,讓我們一起飛到更遠的地方去旅行吧!
(分析:最后毛毛蟲睡覺到變蝴蝶時教師所選取的三段音樂十分契合。在游戲中結束整個活動,使幼兒學得輕松,學得快樂。)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故事《小不點兒》
幼兒園試講教案 語言領域《有趣的紅、藍、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er/728461.html

相關閱讀:小班語言教案:動物怎樣睡覺
小班語言教案:魔術棒
小班語言教案:區(qū)角活動
小班語言活動古詩:《春曉》
小班語言教案:奇怪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