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利波特》一書里,鄧不利多教授曾對哈利說過一句話:
“那樣強烈的愛,必定會留下它的印記…如果說,世界上真有一件‘佛地魔’無法了解的事,那必定就是‘愛’了。”
其實不僅“佛地魔”不了解愛,做為“麻瓜父母”的我們,不也是經(jīng)常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自覺得曲解了愛的真諦嗎?
而我也是在陪伴一兒一女走了近二、三十年后,方才體悟到愛的教育真諦-是關切、陪伴,是與孩子譜寫共有的溫暖回憶;而這些“愛的回憶”,就是鋪墊孩子幸福一生最重要的“教育”。
跟兒子“愛的回憶”之一是替他“抓背”。
兒子小時若睡不著覺,總是會要我替他“抓抓背”。像個小胖豬的他,弓著背彎在我懷里,享受我用手指輕輕撓著他的脊背,嘴里發(fā)出小豬仔吃飽奶滿足的哼哼聲,很快就會進入夢鄉(xiāng)。“抓抓背”也是我們母子親密談心的時刻,身心都呈現(xiàn)放松的兒子,會絮絮叨叨說他一天中或得意或失意、開心或不開心的事…。
睡前的“抓抓背”,一直維持到兒子的青春期才停止。因為在面對已經(jīng)略顯出少男身形姿態(tài)的兒子,同睡一床替他抓背,覺得不論是他或是我都挺尷尬的。
再次替兒子抓背,是在他要參加高中聯(lián)考的前一晚,夜半,我突然被一陣哭聲驚醒-
“我完了啦,我睡不著覺啦!”
我循聲奔至兒子房間,見他他捶著床板,像個無助的娃娃大聲哭鬧著。
我輕聲問他:
“給你熱杯牛奶喝好嗎?”
“不要!”
“放音樂好不?”
“沒用啦!”
“那-”我窺伺著他的臉色,小心翼翼地提出:“我給你抓抓背好嗎?”
兒子默默地把背轉(zhuǎn)向我。
我用手指輕輕撓著他的脊背,哼著當年我替他抓背哄他入睡的歌-
“搖呀搖,搖呀搖,搖呀搖到外婆橋…”
兒子慢慢安靜、放松下來…不一會,我聽到他發(fā)出輕微的鼾聲。
跟兒子“愛的回憶”之二是擁抱。
受到國外的醫(yī)學界提出“皮膚饑餓”新觀點的影響-
人的一生當中有三大“皮膚饑餓”期,即嬰兒期、青春期與更年期。孩子在嬰兒期時,如果能夠經(jīng)常被大人撫摸,日后一定會更聰明與更有安全感、自信心?更年期時的煩躁易怒,也正是出自因為缺少與人的擁抱關愛之故?青春期的孩子若缺乏父母的擁抱,往往會去同齡人中尋找,就容易形成“早戀”…。我跟兒子一直維持著“抱抱”的習慣,直到他大學畢業(yè)開始工作交了女友后,不知為甚么,我和兒子突然不再“抱抱”了。
某天跟兒子大吵了一架,已經(jīng)26歲、身高180公分的兒子流著眼淚對我說:
“媽媽,你有多久沒有抱抱我了?我是多么想念和希望,你能用一個溫暖的擁抱,讓我感覺到你還是愛我的。”
我聞言愕然,心想我真的不再愛兒子了嗎?不,我仍然珍愛著他,只不過我如許多中國媽媽般,在覺得孩子“長大了”后,往往只看到孩子渴望成人的一面,而忽略了他們一半仍存在著希望能常得到父母的擁抱,來讓他知道:“我是永遠愛你的。”孩子心理。
我恢復常去摸摸兒子的頭或臉,或摟摟他親親他說:“我真的真的好愛你喲!”的習慣。
初初兒子的反應是既害羞又驚訝,但是當天他的心情會特別開朗,表現(xiàn)得也格外乖順。
慢慢,他會在我窩在沙發(fā)上看書或觀賞電視時,主動依偎我身畔,或用手摟著我的臂膀,將頭輕靠我肩膀;睡前會說:“媽媽來個晚安大吻!”;每逢要離家時,會緊緊抱著比他矮上一個頭的我說:“媽媽再見要保重!”…
“愛的教育”小偏方
1.愛的動作:經(jīng)常跟孩子作肢體上的溫柔接觸,如輕拍他的肩膀,走路時牽著他的手或攬著他的肩,替他整理衣領頭發(fā),跟孩子離別時熱情地擁抱與深情地揮手,給他做按摩,摟著他說故事、一起看書看電視…。
2.愛的語言:將“有你真好”、“有你這孩子真幸福”“一看到你我就很開心”、“不論發(fā)生什么事我都會一樣愛你”…。.常掛嘴上。
3.愛的眼神:每天至少要用微笑的眼神跟孩子接觸一分鐘左右,并且具體對他說出他至少一個良好表現(xiàn)。
4.愛的陪伴:每天要撥出一個”愛的陪伴時間”,專心去聆聽孩子當天的心情,并表達同情與理解的關懷之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49468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