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道大無外》閱讀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記敘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道大無外

  ①孔子當傳道授業(yè)之時,據(jù)說東郭子思曾問子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以良醫(yī)之門多病人解之。但孔子覺得還不夠,說自己“修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蓋孔子身處禮崩樂壞的時代,懷抱澄清天下的方略,雖四出游說諸侯,卻無解人,難以“得君行道”。所以不得不守先待后,“修道以俟天下”。凡愿意學道者,皆來者不止。

 、诳鬃拥慕逃谥迹緛砭褪怯薪虩o類。因為有了守先待后的責任,就更必須有教無類。章太炎早門戶觀念甚強,對于取向不合者,往往口誅筆伐,甚或拳腳相向。但晚在蘇州講國學時,對向學者即取來者不拒的態(tài)度,故門下甚雜。有人說這是章夫人想多收贄見禮,那是典型的不仁者見不仁。其實太炎是感覺到文化危亡的可能,故試圖“修道以俟天下”。

 、鄱薪虩o類不僅是教育宗旨,也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立場。由于“教”的重要,“類”就可以暫時不計。陳寅恪在其《隋唐史》二稿中,就曾兩以“有教無類”一語來概括中古種族、文化之互動,借其字面義來表述“教”重于“類”的深意。他所繼承和發(fā)揮的,正是章太炎等人在清末提倡“國粹”時的開放胸懷。

  ④過去愛說中國幾千不變,視為停滯,而學者也多尋其轉變或發(fā)展的跡象,以之為中國非停滯正名。其實不變、停滯的一個同義詞便是穩(wěn)定,在世界大歷史中,很少有國家能夠長期“維穩(wěn)”。盡管中國幾千的穩(wěn)定或有夸大甚或神化的一面,但任何形象皆以一定程度的實際為根基。尤其在外國眼光中,“不變”的確是中國的一個主要象征。中國何以能“維穩(wěn)”,又怎樣“維穩(wěn)”,乃是亟須探索的大題目。

 、莅凑樟簡⒊目捶,這正基于中國文化的開放特性。即使是所謂一尊的儒家,也一向實行“對外開放”的改革取向。清儒陳澧就說:“魏晉以后,以老氏之說傅合于儒者;唐宋以后,以釋氏之說傅合于儒者。嗚呼,安知后世無以回回、歐羅巴之說傅合于儒者乎?”陳氏所說的“傅合”,接近后人愛說的“同化”。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恰以多次“同化”了外來的文化,而實現(xiàn)自身的源遠流長。

 、揸愐≡f,“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然“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不能不有所依托;“其所依托以表現(xiàn)者,實為有形之社會制度”。他整理出的“隋唐制度”,首論“禮儀”,并附“都城建筑”,并及職官、刑律、音樂等。這些“制度”中,往往都有外來的成分。如北朝音樂中之“國伎”,就系外來者發(fā)展而成。不過因“流傳既久”,有了中國特色,遂“亡其外來之性質”,而成了“國粹”。元稹、白居易等,便也曾把“輸入較早之舶來品,或以外國材料之改裝品”,視為“真正之國產(chǎn)土貨”。

  ⑦陳先生多一以貫之的思慮,就是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又要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他不僅強調宋儒“吸收異教”的作為是“至可尊敬而曲諒”的“愛國濟世之苦心”,也曾將“溝通東西學術”視為“一代文化所托命”之重大責任。這或即是陳寅恪的夫子自道。他一生主要研究中國歷史上文化碰撞和文化競爭特別明顯的時代和議題,就是希望能對當世的中外文化融合有所推進,體現(xiàn)出一個學人極有分寸的“愛國濟世”之苦心。

 、1931清華建校二十周時,陳寅恪做了一篇《吾國學術之現(xiàn)狀及清華之職責》,其核心論旨即強調“中國學術獨立”是“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希望清華學人在這方面能承擔起更重的職責。他所說的學術獨立,即以開放為基礎。同時任教于清華的梁啟超,也勉勵清華學生:既要“做國家底下一個國民”,又要“做宇宙間一個人”。

  ⑨昔《說苑》記孔子門下之雜,便以《詩經(jīng)》中柳樹繁茂則蟬鳴聚、潭水淵深而蘆葦集之句為喻,說出了子貢想說而沒說出的話——“大者之旁,無所不容!闭缤蹶柮魉,“道大無外”。有自信者,自然無所不容;無自信者,乃拘守一隅而“各道其道”,其實是 “自小其道”。

  (作者 羅志田有刪改)

  19.文章是圍繞一個什么話題展開論述的?。2分)

  20.第②段中劃線句子,“有人說這是章夫人想多收贄見禮,那是典型的不仁者見不仁。”這里的“不仁者見不仁”,是從哪句俗語化用而來的?。2分)

  21.簡要分析第⑤段的論證思路! (3分)

  22.第③、⑥、⑦、⑧幾段文字均引用到了和陳寅恪先生有關的材料。結合全文內容,從議論文閱讀與寫作的角度,試著提出一個問題供同學們思考。  (2分)

  參考答案:

  19.為什么要秉承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3分)

  20.仁者見仁,智者見智(2分)

  21.本段共分三層。第一句是第一層,明確自己的態(tài)度,指明中國文化的開放特性是中國文化傳承幾千的基礎。接著以儒家文化發(fā)展為例進行證明。先強調指出儒家文化一貫的實行對外開放,豐富自己的特征,接著用清儒陳澧的話進行具體解釋說明。最后,再做強調總結,正是這種同化促成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4分)

  22.答案略。(2分。分級賦分:是否是問題,決定得分與否;問題質量高下,裁定1分或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uedu/jixuwen/407532.html

相關閱讀:龍應臺《雨兒》閱讀練習及答案
《棉花里的父親》閱讀答案(湖北仙桃中考閱讀)
《與一只蝶不期而遇》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恐怖的“重生歌”》閱讀練習及答案
用父愛來懲罰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