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帶父親去一家高級餐廳吃飯,為他點了一份鵝肝。他第一次吃這玩意兒,可能覺得味道特別,于是忍不住問:“這個多少錢?”
我本以為他會張口問這是什么,卻沒想最先關注的依然是價錢,于是輕描淡寫地說:“也就200多啦!
父親驚呆了,立刻放下筷子用難以置信的表情說:“本來覺得味道還行,沒想到居然這么貴,這家店簡直是在搶錢!”
我和老公面面相覷,這么多年了,父親都是老樣子。他所有的感受都和價格掛鉤,便宜即是好的,昂貴則是浪費。
這或許是我們父輩那一代人的通病吧。畢竟那時候物資太匱乏,大部分人都是苦過累過窮過的。他們勤儉節(jié)約、克己守心,對我們的影響也深入骨髓。
2每花父母一分錢,都充滿著忐忑從小我便知道家里并不富裕,爸媽做點小生意十分辛苦。他們會在很多場合這樣說,“你不好好讀書,以后就要跟我們一樣賺這種辛苦錢”,或者說“我們連瓶水都不舍得買,你就不能少吃點零食?”
我默默把這份壓抑感收藏在心中,每花父母一分錢,都充滿著忐忑。連學校通知收這錢收那錢時,我都和爸媽一起詛咒學!皢时M天良”欺負學生,不然我的這份愧疚無處安放。
大學臨近畢業(yè)時,我面臨考研或者工作的選擇。一方面我希望自己能早早工作不用再花爸媽的錢,另一方面又擔心真的找不到好工作愧對爸媽。
問起同宿舍的女同學有什么打算時,她說:“我一點都沒有想過要考研,大學四年一個月三四百的生活費我真是受夠了,趕緊畢業(yè)去工作,自己賺錢自己花!”
我雖然在經濟上并沒有受到爸媽這樣嚴格的壓制,但我內心的愧疚感卻是與日俱增。后來考研失利,我南下廣州進了報社,也算長吁了一口氣。
而我這個女同學,工作后工資再低也沒有問家里要過一分錢,而且工作特別拼,還賭氣似的不斷向家里寄錢。
有一次同學聚會相遇,她還跟我說:“感覺人生一定要賺很多錢才有安全感,其他的都是扯淡。”
3帶著愧疚感沒法好好享受人生我知道她正在試圖填補她內心那個深不見底的黑洞,這個黑洞是她父母一手造就。
一邊是大學四年生活必須的花銷難以滿足,一邊是父母的辛勞和滿腹牢騷的物質供養(yǎng),她曾經說:“每次問家里要點錢,真感覺自己犯了很大罪似的。問到后來,干脆少吃點扛一扛!
我特別理解她說的這種“罪惡感”,因為直到現在,當我在網店上買買買了一大堆有的沒的時,我心中也充滿了相同屬性的“罪惡感”。
“要剁手啊!”我常常這樣喊。有時一咬牙買了比較貴的護膚品,還不舍得立馬拆封用,總是想著先用完現有的吧。結果放著放著,過期了!
總體說來,我是一個挺無趣的人。對奢侈品無感,對金銀珠寶沒什么欲望,對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似乎也沒什么要求。
如果不是因為帶娃讓我提高了對各種兒童產品的鑒賞能力,我內心那份對生活的探索和享樂早就沒有沖動,這根神經也已經因為長期的壓抑而變得有些遲鈍了。
前段時間有篇文章《父母尚在茍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刷爆朋友圈,作者批判那些不懂父母辛苦,花錢大手大腳的孩子,“當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滿頭大汗地從事體力勞作時,你一頓大餐就消費掉他們一天的薪水時,真的不會有一絲絲愧疚嗎?”
我很想回答作者,我就是從小到大一直在愧疚,所以到現在都沒法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這難道真的是我父母和所有愛我的人希望看到的嗎?
4糾結的不是溺愛,而是對價格的承受能力如今整個環(huán)境都不同了,大家的溫飽早已不是問題,而對金錢秉承著珍惜和不浪費的我們,教育孩子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態(tài)度?
相信大部分媽媽都不希望讓孩子在物質需求上有很強的匱乏感,于是盡量滿足他?墒切睦镫y免會有擔心,孩子以后會不會欲壑難填?我們總是對溺愛過度的故事神經敏感。
在這方面我也會糾結,但我糾結的不是溺愛,而是我自己的承受范圍。小拍很喜歡玩樂高,幾百塊的樂高有20多套,今年過年她又要求買,這次的價格要1000多。
她每每想起就來求我,撒嬌耍賴什么招都用。看著她不像一時興起,是真的想要,我才開始考慮要不要給她買。
但我覺得它實在太貴了,是的,我心疼錢。一咬牙可以買,可是我心里的坎有些難過。
直到我老老實實地跟小拍說:“這套玩具對媽媽來說太貴了,我有點舍不得,要么你用自己的壓歲錢付一半?”
我只是試探著尋求一個解決辦法,小拍歪著腦袋猶豫了片刻,居然回答說:“好,媽媽先付,我到時候去取了錢還你!
她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玩具,也知道了價格太貴會超出我的承受范圍。以后她若想買更貴的玩具,相信會事先想好得到的辦法,而不是一味求我。
5為什么要把自己的標準釘死到孩子身上我并沒有去評判孩子要買1000多塊的玩具是多么不知賺錢辛苦,這放在小時候的我身上,這頂帽子恐怕是扣定了。
可是我現在讀懂了它的本源,孩子的需求是從她自己的視角出發(fā),覺得自己想要,這本身并沒有對錯,為什么我們要把自己的標準釘死到孩子身上?難道我的孩子不配擁有1000多元的玩具?
成年人的世界還充滿著算計,一邊省吃儉用咬牙買了他想要的,一邊又對他強調這一切得來不易,讓孩子好好珍惜。
這只會讓自己充滿了不甘心的犧牲感,又抑制孩子對新事物伸展的觸角,實則對這筆付出造成了更大的浪費。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眾人皆知,人類一個需求層次滿足后自然向更高層進階,可是我們對孩子有著“越滿足越沉溺越瘋狂要求”的警惕感,其實是潛意識里希望他別再給自己增加不可控的壓力罷了。
這么多年,我已經學會向孩子坦承自己能力有限,不是只要她想要的,我就能買得起。
孩子買買買的需求各種各種,我無法給你一把解開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但請遵從自己的內心,從價格和物品本身實話實說,別評價孩子“我想要”的對錯。
而一旦為孩子的欲望買了單,孩子如何處置這件物品就是他的自由,要相信他會因為喜愛而逐漸學會珍惜,這是人的本性。要知道,錢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努力賺錢,快樂花錢,不用“錢”來衡量一切,不被“錢”所奴役。
我知道這很難做到,但我也一直在試著自我療愈。父輩那個年代遺留下來的傷口,在我們這個時代慢慢愈合,而到孩子這個時代,希望影響就如一場感冒一般,可以小到忽略不計。
因為等他們長大,如果還像我們一樣,背負著沉重枷鎖處處抑制欲望,那還怎么探索和品味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做一個有趣的人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10883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