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于下一代教育的父母們,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培養(yǎng)出一個“超級孩子”,在下一代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墒裁床攀窍乱淮膬(yōu)勢所在?他們的競爭力是什么?
本書的核心內(nèi)容包括:平衡創(chuàng)造力和勤奮的關系,孩子時間安排過度,面對不公平,廣泛的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真正的領導力,以及如何建立家庭傳統(tǒng)等,這些方面都有很精彩的論述。
每一位深愛孩子的父母都會反復求問:我應怎樣去養(yǎng)育我的孩子,給他提供怎樣的教育才能確保他將來能夠成功?佩蓉女士從對東西方教育體制特點的比較,以及對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的擇優(yōu)錄取原則的討論出發(fā),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寶貴的參考。?
本書一個最重要的并且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就是給教育重新定義,特別強調(diào)了家教的重要性,即父母在孩子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選擇什么學校則是第二位的。?
有的父母認為,好的教育就是需要花更多錢來支持的教育,比如國際學校一定優(yōu)于本地學校,或者認為花費巨資送孩子上私立寄宿學校就一定能夠培養(yǎng)出一流的人才。在這些觀念的驅(qū)使下,很多父母忙于掙錢和打理自己的事業(yè),將孩子的教育打包托付給祖父母或阿姨,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往一個“更先進的文化”接受教育。這樣的做法無異于將一把寶貴的花種子橫空撒向窗外的院子,然后期待數(shù)月之后,院子里能夠開出整齊茂盛的花朵,其不確定性和危險性可想而知。?
所以本書在物質(zhì)主義文化流行的當今社會,重新倡導恢復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家教傳統(tǒng),讓我們認識到做父母的使命,即培養(yǎng)成功的孩子的關鍵不在于我們是否給孩子提供了最豐厚的物質(zhì)資源,而是父母要委身,要投入自己的時間,耕耘栽種,并且要思考如何留給我們的孩子精神遺產(chǎn)和傳統(tǒng),這一點別具意義。?
佩蓉女士本人的成長求學經(jīng)歷,使得她對中西方兩種文化的教育體系和理念有最切身的體會。作為現(xiàn)在生活在北京的三個男孩子的母親,她對中西方兩種教育體制的比較和分析,也是本書的一大看點。相信很多對于如何選擇孩子的教育方式感到困惑的父母,會發(fā)現(xiàn)本書的第一章至第四章很有助益。是快樂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還是傳統(tǒng)的注重基礎訓練的中國式教育更能發(fā)揮孩子的潛能?這些令很多家長倍感矛盾的問題,佩蓉女士都有精彩的闡述。她提出的“國際學校的自由是一柄雙刃劍”,以及關于過度安排時間是否等于勤奮的反思對于中國父母非常具有啟發(fā)意義。?
基于自己逾15年來為麻省理工學院面試考生的經(jīng)驗,佩蓉女士在本書中深入闡述了情商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培養(yǎng)在自然科學、工程及金融和管理等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而著稱,那么這座以注重研究和創(chuàng)新而聞名的學府對于申請它的學生都有哪些要求呢?激情、冒險精神、合作精神及對他人的關愛和服務精神。粗看這些方面,我們可能會不由得發(fā)問,這些品質(zhì)與智商、考試成績相比,哪一個更重要呢?是不是麻省理工學院是個注重科學研究的學府,所以對于智商的重視程度應該比較高呢?答案是不盡然。?如本書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好的品格和情商是成功的基礎,拋開情商和品格的高智商,是沒有潛力和深度的智商,是不可能“為造福人類”而發(fā)揮影響力的(見第十一章中麻省理工學院的使命宣言)。正如上一流的小學和中學并不等于孩子已經(jīng)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好的成績
單也并不等于一切。?
佩蓉女士邀請我們每一位父母現(xiàn)在從結果開始思考,想一想我們期望撫養(yǎng)一個怎樣的孩子。除了不可改變的自然基因遺傳的特征(智商屬于這個范疇),還有什么品格是我們能夠幫助塑造或培養(yǎng)的?這些品格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教育得來,也不能依靠給孩子報名參加各樣的興趣班和課后補習班得來,很大程度上要靠我們自己的心血。這些品格將決定我們的孩子未來是否能夠成功,是否能夠用他們“平衡的頭腦、心靈和精神”,使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933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