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家長都不愿意在馬拉松的比賽中,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第一個百米遙遙領先,卻在后半程不見了蹤影。如何“訓練”出一個后勁十足的孩子?取決于我們在這個電子時代如何育兒。
專家介紹:劉丹,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方向博士畢業(yè),現(xiàn)任清華大學學生心理咨詢中心臨床督導。具有非常豐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療的經(jīng)驗。曾接受首期中德高級心理師連續(xù)培訓項目。
朋友的孩子兩歲半,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時候,看見什么都要鼓搗一陣子,攔也攔不住。家里的老人照顧起小家伙來很費心,就對我的朋友說,應該讓孩子靜下來多學點兒有用的東西,開發(fā)智力,否則就輸在起跑線上了。正好一個熟人到她家里時提到電子學習機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智力,學到好多知識,孩子也會變得安靜許多。這位熟人自己的孩子就是利用學習機,在短時間內認識了好多字,會背誦好多唐詩,強烈推薦我的朋友購買。這位心急似火的媽媽聽了這話,好像找到了靈丹妙藥一般,恨不得馬上掏錢買。恰好我正在旁邊,聽到了這場對話,急得我就差撲過去堵住朋友的耳朵,按住她掏錢的手!
48周 VS 53周
等熟人走后,我就和朋友講了一大堆掏心窩子的話。一個孩子智力的發(fā)展,固然可以從識字和背唐詩等方面看出些端倪。但即使是5歲的孩子,識千字、背千首唐詩、會用電腦卻也完全不能證明其智力發(fā)展的水平很高。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讓雙生子(雙胞胎)中的一個從出生后48周起就每天爬樓梯,連續(xù)爬6周;而讓另一個從出生后53周起作同樣的爬梯訓練,結果是后者在2周以后爬樓梯的水平就趕上前者。這個研究證明了學習的前提是身心發(fā)展成熟。
起跑線 VS 終點線
問題還有另外一面:很多家長在讓年幼的孩子認真學習知識的同時,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機會。家長覺得一個孩子到處亂爬、亂跑,把家里搞得很亂甚至破壞東西,當然是錯事,沒有任何好處。其實,這恰是一個誤解。
學習能力的基礎是大腦皮層的發(fā)育,而促進大腦皮層的神經(jīng)產(chǎn)生出的豐富聯(lián)結則是日后具有高超學習能力的重要保障。打個比方說,100米跑得再快,也不能確保在馬拉松比賽中可以跑到終點;但是長期的基礎體能訓練卻可以保障輕松地跑完馬拉松。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終生的學習和發(fā)展不正是一項馬拉松運動嗎?!在人的早期發(fā)展中,集中學習具體的知識,就等于在練習百米短跑;而促進全身心的能力發(fā)展則是在做基礎的體能訓練。
局部訓練 VS 全腦訓練
孩子所有的早期玩耍,甚至那些令家長頭痛、難以管理的行為,都是孩子自發(fā)的基礎體能和心理訓練,是最基礎、最重要、最全面的學習!這些學習,可以刺激大腦皮層所有部位的發(fā)展,包括視覺中樞、聽覺中樞、感覺中樞、運動中樞、語言中樞等等,而單獨的知識學習訓練的卻只是大腦的某個局部。就像看起來功能強大的電子學習機,給孩子的刺激其實也比較單一,主要是訓練視覺和聽覺。所以,大多數(shù)電子產(chǎn)品對大腦潛能的開發(fā)也許只有一小半,比起受過全腦訓練的孩子來說,在將近20年的學習生涯中,想持續(xù)保持成績優(yōu)秀的可能性顯然不高。而全腦訓練也并不是什么真正意義上的訓練,只是指經(jīng)過“全天然”、“純自然”的玩耍。
毛毛從小就是我們小區(qū)里有名的“臟兮兮冠軍”,在讀書、識字方面默默無聞。然而上學后,她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速度卻是最快的一個。她接觸電腦的時間不長,卻很快成為班級里最受歡迎的“科技骨干”。重要的是,她對新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和有著強烈的興趣。我想,她在學習這項馬拉松的賽事中,應該會跑得更遠,也更輕松、開心。
轉載:《父母必讀》2010年第11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8791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