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課內(nèi)文言文復(fù)習(xí)題(帶答案)2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八年級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6 岳陽樓記(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練習(xí)檢測
一、解釋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
①日星隱耀: ②檣傾楫摧: ③一碧萬頃: ④靜影沉壁: ⑤橫無際涯
⑥薄暮冥冥 ⑦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⑧微斯人,吾誰與歸 ⑨去國懷鄉(xiāng)
⑩春和景明 ⑾把酒臨風(fēng) ⑿吾誰與歸 ⒀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⒁予觀夫巴陵勝狀
⒂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⒃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⒄連月不開 ⒅憂讒畏譏
⒆沙鷗翔集 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21)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22)山岳潛形
(23)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 (24)云歸而巖穴暝 (25)野芳發(fā)而幽香 (26)而或長煙一空
(27)把酒臨風(fēng) (28)屬予作文以記之: (29)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0)去國懷鄉(xiāng)
二、翻譯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③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微斯人,吾誰與歸?
⑦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⑧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⑨日星隱耀(曜),山岳潛形       
⑩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⑾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三、選擇題
1、下列加點(diǎn)的詞意思完全相同一項(xiàng)是( )
A、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予觀夫巴陵勝狀 B、朝暉夕陰 朝服衣冠
C、至若春和景明 四時之景不同 D、屬予作文以記之 以中有足樂者
2、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xiàng)  ( )
A.斯:登斯樓也  微斯人 B.極:此樂何極  南極瀟湘
C.景:春和景明  四時之景不同 D.憂:憂讒畏饑  生于憂患
3、選出詞義、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  。ā 。
A.而:感極而悲者矣  后天下之樂而樂 B.若: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C.則:則有心曠神怡  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D.然:滿目瀟然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4、選出舉例不當(dāng)?shù)囊豁?xiàng)      ( )
A.這兩段文字多用駢句,如“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行”就是。
B.文中句子對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就是。
C.文中有的語句相沿已成成語,如“一碧萬頃”、“心曠神怡”就是。
D.文中有些句子凝練而又描寫細(xì)膩,如“浮光躍金,靜影沉壁”就是。
5、選出對句子賞析有誤的一項(xiàng)  。 )
A.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前句寫沙鷗飛翔停歇,后句寫魚兒暢游歲中)
B.浮光躍金,靜影沉壁(前句寫無風(fēng)時水面的月影,后句寫微風(fēng)時水面的月光)
C.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前句寫狂風(fēng)聲音凄厲,后句寫波浪來勢兇猛)
D.日星隱耀,山岳潛行(前句寫天空烏云密布,后句寫湖面昏暗陰沉)
6、指出理解有誤的一項(xiàng)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別是:雨雪繁密的樣子、昏暗的樣子、顏色翠綠的樣子、意氣風(fēng)發(fā)的樣子。
B.“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意思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瞧不起。
C.“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光榮和恥辱一起忘了。
D.兩段文字一悲一喜,一明一暗,一陰一晴,都寫得情景交融。
7、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
A.登斯樓也  微斯人 B.此樂何極  南極瀟湘
C.予觀夫巴陵勝狀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而或長煙一空 或異二者之為
8、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A. 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D. 然則何時而樂耶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9、下面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與例(例句:不以物喜)句中加點(diǎn)詞語意思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 )
A.屬余作文以記之 B.徒以有先生也 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D.以中有足樂者
10、下面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與例句(例句:寵辱偕忘)中加點(diǎn)詞語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A.去國懷鄉(xiāng) B.沙鷗翔集 C.春和景明 D.吾誰與歸
11、下面對選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中,“進(jìn)”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yuǎn)”。
C.全文體現(xiàn)了范仲淹“以民為本”的思想,表現(xiàn)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寫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圖是借題發(fā)揮,談一個人應(yīng)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fù),并以此規(guī)箴友人。
1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
A、選文第①段中“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是洞庭湖千變?nèi)f化的特點(diǎn)。
B、選文第①段中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在結(jié)構(gòu)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選文第②、③段除寫景之外,還分別抒發(fā)了遷客騷人登樓時“喜”和“悲”的情感。
D、選文寫“暗景”用語雄渾濃郁,狀“明景”用詞清麗明快。
13、下列加點(diǎn)詞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薄暮冥冥 厚此薄彼B.去國懷鄉(xiāng) 去偽存真 C.春和景明 良辰美景 D.寵辱偕忘 白頭偕老
14、下面哪兩組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意義相同?( )
A.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媵人持湯沃灌 B.朝而往,暮而歸 朝服衣冠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D.山間之朝暮也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E.而樂亦無窮也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15、與“而或長煙一空”中的“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或異二者之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D.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16、下列加點(diǎn)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
A.檣傾楫摧 傾家蕩產(chǎn) B.憂讒畏譏 樂以忘憂C.去國懷鄉(xiāng) 觸目傷懷 D.或異二者之為 神情異常
17、對文中加點(diǎn)的詞浯;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
A.勝狀:勝景,好景色。 B.橫無際涯:寬闊無邊。
C.南極瀟湘:瀟水和湘水的南邊極遠(yuǎn)。 D.騷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世稱詩人為騷人。
18、“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之”意為“的”,下面句中加點(diǎn)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項(xiàng)是
A.屬予作文以記之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前人之述備矣 D.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9、對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這段文字簡要記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以及作者寫作本文的緣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寫滕子京雖為“謫守”亦政績顯著。 D.“屬予作文以記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20、對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這段文字詳細(xì)描寫了洞庭湖及其周圍的景色。
B.“前人之述備矣”是對“岳陽樓之大觀”的小結(jié),簡潔不繁。
C.“然則”輕輕—轉(zhuǎn),引出“遷客騷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懷。
D.“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反問,引出下文的寫景抒情。
四、問答題
1、作者用兩段文字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理想抱負(fù)?
3、文中“廟堂”、“江湖”分別指什么?對于“古仁人”這種“進(jìn)亦憂,退亦憂”的態(tài)度,你有何評價:
4、距離范仲淹近千年的現(xiàn)代人,是否還有必要具備“古仁人之心”?請闡述你的看法。
5、文章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理想抱負(fù)?
6、選文第二段結(jié)尾說“…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請你用自己的話并結(jié)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說一說,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各是怎樣的?作者在文中闡述的主要觀點(diǎn)是什么?
7、、賞析下面的句子。  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8、從全文看,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xiàn)了他什么樣的思想?他的這種“覽物之情”與范仲淹筆下“遷客騷人”們的種種“覽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
9、“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結(jié)合現(xiàn)實(shí)生活評價一下“古仁人之心”。
10、用原文語句填空。
選文第③段“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一句中,“進(jìn)”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夠做到“進(jìn)亦憂,退亦憂”的原因是 。
11、登樓者面對兩種不同景色產(chǎn)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寫這一內(nèi)容的目的是 什么?請結(jié)合選文回答。
12、賞析下面的句子。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13、《岳陽樓記》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的 ;形容心境開闊,精神愉快的 。
14、請根據(jù)上句,聯(lián)系《醉翁亭記》《桃花源記》《小石潭記》中的一篇所描寫的景物特點(diǎn)寫出下句,使之成為一組對偶句。 上句:岳陽樓壯美雄奇 下句:
7 醉翁亭記(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fā),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練習(xí)檢測:
一、解釋句中作標(biāo)記的詞語:
①臨溪而漁 ②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③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④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⑤環(huán)滁皆山也 ⑥醉翁之意不在酒 ⑦野芳發(fā)而幽香
⑧林壑尤美 ⑨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⑩晦明變化者 ⑾傴僂 提攜 ⑿頹然 乎 其間
⒀臨溪而漁⒁雜然而前陳者 ⒂佳木秀而繁陰 ⒃山肴野蔌 ⒄觥籌交錯
⒅云歸而巖穴暝 ⒆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⒇樹林陰翳 (21)太守謂誰 (22)觥籌交錯 (23)醒能述以文者 (24)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2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二、翻譯下列句子:
①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②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④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⑤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⑥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⑦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⑧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⑨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⑩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三、選擇題
1. 選出下列句子中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 ( )
 A.名之者誰(命名)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野芳發(fā)而幽香(香氣)  D.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靠近)
2. 選出句中 “而”字與“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 )
 A.一鼓作氣,再而衰 B.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C.廣起,奪而殺尉  D.云歸而巖穴暝
3.選出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xiàng)。 (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B.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由大人領(lǐng)著走)C.日出而林霏開(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 D.觥籌交錯(大家交換著酒杯喝酒)
4. 選出對文章內(nèi)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 ( )
 A.本文寫了山水之樂、宴酣之樂和太守之樂,其實(shí)質(zhì)都是與民同樂。
 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來表達(dá)對遭到貶謫的不滿,抒發(fā)消極的情緒。
 C.文章第三段寫滁人游、眾賓歡、太守醉三個畫面。
 D.全文圍繞“醉”和“樂”展開,寫“樂”正是為了寫“醉”。
5. 選出對文章寫作特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 ( )
A.本文采用了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B.本文每句話都用“也”字作結(jié),起判斷和舒緩語氣的作用。
C.本文語句凝練,言簡意深,片語傳神。 D.本文寫太守之樂是為了突出游人之樂。
6、下列加點(diǎn)的詞意思完全相同一項(xiàng)是( )
A、山間之朝暮也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B、野芳發(fā)而幽香 征于色發(fā)于聲
C、朝而往暮而歸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D、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 負(fù)者歌于途
7.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xiàng)!     。ā 。
A.之:四時之景不同  心樂之,伐竹取道 C.者:射者中,奕者勝  晦明變化者
B.乎:頹然乎其間者  當(dāng)時建此亭者其仙乎 D.也:太守宴也  眾賓歡也
8.選出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     。ā  )
A.而:日出而林霏開  云歸而巖穴暝 C.為:釀泉為酒  山巒為晴雪所洗
B.于:負(fù)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樹 D.然:雜然而前陳者  頹然乎其間者
9.選出詞義不同的一項(xiàng)。          。ā 。
A.暮:朝而往,暮而歸  蒼然暮色 B.發(fā):蒼顏白發(fā)  野芳發(fā)而幽香
C.樂:宴酣之樂  而樂亦無窮也 D.往:朝而往,暮而歸  往來而不絕者
10.選出解釋不準(zhǔn)確的一項(xiàng)!    。ā  )
A.風(fēng)霜高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B.山肴野蔌:在山中在野外所做的美味食物。
C.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由大人攙著走。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D.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相互錯雜。
11.品析有誤的一項(xiàng)!      。ā 。
A.第一段寫山間朝暮和四時之景色,是美麗的“風(fēng)景畫”。
B.作者用分述總收之法,將山水之樂具體化,點(diǎn)出樂字,使文意加深一層。
C.第二段寫太守醉游瑯琊山的情形,是生動的“風(fēng)習(xí)畫”。
D.作者極寫游客之樂,側(cè)面顯示政治清明,表達(dá)出“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文意又深了一層。
12.選出對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 ( )
A.第1段由遠(yuǎn)而近、從面到點(diǎn),寫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環(huán)境。
B.第2 段描寫了山間朝暮、四時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樂。
C.第3 段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 “太守醉”,是為了表現(xiàn)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D.“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是作者被貶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極度消沉的表現(xiàn)。
13.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diǎn)字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
A.臨溪而漁 身臨其境 B.山間之朝暮 暮色蒼茫
C.雜然而前陳 推陳出新 D.觥籌交錯 一籌莫展
14.下列加點(diǎn)詞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薄暮冥冥 厚此薄彼 B、去國懷鄉(xiāng) 去偽存真
C、春和景明 良辰美景 D、寵辱偕忘 白頭偕老
15.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
A.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猿則百叫無絕 B.野芳發(fā)而幽香 發(fā)閭左?戍漁陽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D.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16.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
A.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yuǎn)矣
B.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
C.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陳勝者,陽城人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17.下列對課文理解有錯誤的一項(xiàng)是 ( )
A. 第②段描繪了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抒發(fā)了作者無窮的樂趣。
B.第③段描繪了四幅溫馨的畫面,其順序是: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C.第④段作者用禽鳥之樂襯托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表達(dá)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D.歐陽修被貶滁州,縱情山水,與民同樂,深受百姓喜愛。他離職后,百姓為紀(jì)念他修建了“醉翁亭”。
18.理解全文,選出下面說法中錯誤的一項(xiàng)。( )
A.本文表達(dá)了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B.選文第二段使用了襯托手法:以“禽鳥之樂”襯“游人之樂”,又以“太守之樂”襯“游人之樂”。
C.全文在寫作上以“樂”為主線,前后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D.“散中有整、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是本文句式的特點(diǎn)。
19.選出下邊對文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 ( )
A.選文開頭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寫了西南諸峰、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B.文章寫“醉翁亭的命名”主要為了介紹醉翁亭的由來和寫作本文的原因。
C.選文第二段描寫了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對句,如“野芳發(fā)而幽香”對“佳木秀而繁陰”,這種句式工整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qiáng)。
20.下面加點(diǎn)的詞語,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 )
A.禽鳥知山林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B.已而夕陽在山游人去而禽鳥樂
C.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D.頹然乎其間者在乎山水之間也
21.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 )
A.《岳陽摟記)表達(dá)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fù)。
B.《醉翁亭記》“句句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
C 兩文都體現(xiàn)了“以民為本”的思想。
D.兩文在景物描寫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寫法,兩文的語言都清麗明快,氣勢磅礴。
22.下面句子中加點(diǎn)的“于”與例句“行者休于樹”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陽 D.天將降大任于是人
23.根據(jù)作者對文中飲酒賞景的描述,下面對“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崩斫庹_的一項(xiàng)是:( )
A、欣賞山水自然景色的樂趣,必須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領(lǐng)會得到。
B.山水的景色領(lǐng)會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賞山水得到樂趣,心中暢快,自然酒興大發(fā)。
D.欣賞山水自然景色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24.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A.名之者誰 有仙則名 B.其西南諸峰 諸郡縣苦秦吏者
C.醉翁之意不在酒 賓客意少舒 D.故自號日醉翁也 公問其故
25.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
A.往來而不絕者 佛印絕類彌勒 B.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C.而不知人之樂 孰為汝多知乎 D.射者中,弈者勝 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四、問答題
1.文意理解:
(1)、文中不僅寫了太守與眾賓客的游樂,還寫了滁人的游樂。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歐陽修盡管被貶滁州,仍能有所作為。請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shí)際,談?wù)勀銖闹械玫降膯⑹尽?br>(3)、文中極力渲染了一個“樂”字,表達(dá)了作者怎么樣的思想感情?
(4)、“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描寫的是滁人出游的場面。通過這個場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5)、太守為什么“醉”呢?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選文第①段在總寫滁州山景后,由遠(yuǎn)及近依次駕了“西南諸峰”、“ ”“ ”、“醉翁亭”等景物。
3. 理解填空。
①奠定全文抒情基調(diào)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___。
②文中照應(yīng)“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我能將對偶句補(bǔ)充完整。
岳陽樓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___ ___歐陽修___
5.第③段描寫了哪幾幅畫面?其中主要畫面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說?
我的理解:
6.結(jié)合選文,用自己的話概括第③段劃線句中“人之樂”的內(nèi)容。
7.文章第二自然段不僅寫出了朝暮之景,還描繪了四時的景物變化。作者抓住了甲時的哪些景物來表現(xiàn)山水之美?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8.作者為我們展示了風(fēng)光綺麗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繪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幅圖畫。請作者為什么首先描繪“滁人游”這幅畫面。
9.“言在筆先,意在筆后”,作者放情林木,縱意山水,讓我們通過這美麗的風(fēng)景到了太守獨(dú)特的游樂情懷。你認(rèn)為作者在此文中表達(dá)了怎樣的情感?
10.兩段寫景的文字,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請說說引起“登樓者”情感變化的兩個原因。
11.“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描寫的是滁人出游的場面。通過這個場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12.歐陽修盡管被貶滁州,仍能有所作為。請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shí)際,談?wù)勀銖闹械玫降膯⑹尽?br>13.你認(rèn)為文中太守的生活態(tài)度是什么?聯(lián)系實(shí)際,談?wù)勀愕目捶ā?br>14.讀了上文,你認(rèn)為太守歐陽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15.文中用 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
16.你是如何理解“醉翁”的“醉”的?
8 滿井游記(袁宏道)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節(jié)后,余寒猶厲。凍風(fēng)時作,作則飛沙走礫(lì)。 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每冒風(fēng)馳行,未百步輒(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ji。┑蹋╠ī),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hú)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fēng)。麥田淺鬣 (liè) 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亦時時有。風(fēng)力雖尚勁(jìng),然徒步則汗出浹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鳥,呷(xi。├酥[,悠然自得,毛羽鱗鬣 (liè) 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墮 (huī) 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wū)能無紀(jì)?己亥(hài)之二月也。
練習(xí)檢測
練習(xí)檢測:
一、解釋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
①娟然如拭 ②泉而茗者, ?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③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④柔梢披風(fēng) ⑤土膏微潤 ⑥凍風(fēng)時作 ⑦局促一室之內(nèi) ⑧廿二日天稍和
⑨波色乍明 ⑩鱗浪層層 ⑾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⑿麥田淺鬣寸許
⒀風(fēng)力雖尚勁 ⒁夫不能以游墮事 ⒂而此地適與余近 ⒃惡能無紀(jì)
二.翻譯下列句子。
①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②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③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研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④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fēng),麥田淺鬣寸許。
⑤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⑦惡能無紀(jì)?
三、選擇題
1.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 ( )
A.①一室之內(nèi) ②郊田之外 C.①如倩女之?面 ②髻鬟之始掠也
B.①脫籠之鵠 ②曝沙之鳥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 ②山石草木之間者
2.選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 ( )
A.①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③泉而茗者,?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B.②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下列加點(diǎn)的詞意思完全相同一項(xiàng)是 ( )
A、山巒為晴雪所洗 釀泉為酒 B、凍風(fēng)時作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C、呷浪之鱗 錦鱗游泳 D、余寒猶厲 余之游將自此始
四.問答題。
1.表達(dá)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準(zhǔn)確地描寫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
3.文中哪些語句寫出“天稍和”這一特點(diǎn)?
4.從文中找出寫水、山的比喻句。
5.文中寫了哪些人?哪句話描繪了魚、鳥的神情?
6.請用橫線畫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作者在這樣的景物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7、文意理解:
(1)、這篇游記抓住了初春景物 的特點(diǎn),在生動的描寫中,滲透了作者對春回大地的 之情,表達(dá)了作者對 情懷。
(2)、本文在記敘描寫中多處運(yùn)用比喻,比如,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你能從文中找出幾例嗎?結(jié)合上下文體會其表達(dá)效果。
(3)、作者在寫景時,用詞上處處突出了早春景物的特征,如寫柳條用“將舒未舒”,寫麥田用“淺”,在文中類似的詞還有 。
8.“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币痪鋵懗隽俗髡咴鯓拥男那椋
9.這篇游記寫初春的景象,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diǎn)?試舉例說明。
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币痪潴w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性格?
11.選文第一段是從哪三方面描繪滿井早春氣息的?
12.文中畫線句表明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1、①憑依(或:憑借、依仗)②美麗(若答“友好”也可給分)③卻(可是,但是) ④通 (同)“返”,返回 ⑤遮蔽(遮住,遮掩)
2.①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②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
3.B
4、A (A的“百”是實(shí)指,指數(shù)目一百,B、C、D項(xiàng)的“百”是虛指,表“很多”之意)
5、 D
6.寫山的“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fù)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水的“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8.流露出作者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和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9.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
10.第一問:作者發(fā)出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的感慨。第二問:表現(xiàn)了作者鄙棄名利的思想。
11.奇山異水 天下獨(dú)絕 急 高 險(峻;峭;陡)
12.熱愛(贊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寧靜閑適生活。
13. 奇山異水,天下獨(dú)絕。 示例:寧靜淡泊或淡泊名利,向往寧靜閑適生活。
一、①什么地方 ②親戚朋友 ③安然自若的樣子 ④周圍環(huán)著四堵墻
二、(1)喜歡讀書,不鉆牛角尖;每有會意之處,便高興得忘了吃飯。
(2)不憂心忡忡于貧賤,不熱衷于發(fā)財做官
(3)房屋四周的墻壁空空的,房子擋不住寒風(fēng)和太陽
三、1、A 2、A 3、C 4.A 5.D 6、(1)A(2)B(3)D
四、1.①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②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③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2.甘于淡泊,甘于安貧樂道
3、(1)參考答案:贊成:愛好讀書,重在領(lǐng)悟文章精神實(shí)質(zhì)。不贊成: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精讀與粗讀結(jié)合。
(2)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作者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jiān)持;虬藏殬返,獨(dú)立于世俗之外。
(3)示例:物質(zhì)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淵明不慕榮利,潔身自好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4、希望人類社會返璞歸真,人們過上淳樸無爭、怡然自樂的生活
5、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樹而得號為“五柳”。他家境貧寒,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為人閑靜少語,一生喜歡讀書和喝酒,常寫文章自娛自樂。
6、好讀書 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7、仕途失意,內(nèi)心痛苦,也是一種消極的反抗。
一、1、①一起 ②等同,一樣;③面對 ④通“現(xiàn)”,顯現(xiàn); ⑤即使;⑥因?yàn)椋虎?驅(qū)使 ⑧加強(qiáng)反問語氣,難道。 ⑨有時 ⑩通“飼”,喂 ⑾面對
二、(1)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來喂養(yǎng)它;
(2)驅(qū)使它沒有好的方法(不能用驅(qū)使千里馬的方法去驅(qū)使它),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3)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⑷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三、1.C 2.A 3.B 4. D 5. D
四、1、托物寓意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2、 為“千里馬”的被埋沒鳴不平。(或:為‘‘千里馬’’得不到應(yīng)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3、 伯樂更重要。因?yàn)橄扔胁畼罚缓蟛庞星Ю锺R。(或者:因?yàn)闆]有伯
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4、為“千里馬”的被埋沒鳴不平。(或:為‘‘千里馬’’得不到應(yīng)有的待遇
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5、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②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通過對食馬者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刻畫了食馬者淺薄愚妄的形象,表達(dá)了作者蔑視、憤怒的思想感情。
7、 ①扣住“是金子總是要發(fā)光的”來回答即可。②圍繞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技能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等回答即可。
8、“伯樂”比喻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
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對“食馬者”的憤恨、不滿等
10、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或“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強(qiáng)烈不滿!保
11、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態(tài)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fā)光。
1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13、蘊(yùn)含著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痛恨。
14、主觀條件:把握機(jī)遇,自強(qiáng)不息;客觀條件:適合成長的環(huán)境,識才愛才用才的伯樂。
一、①得到 ②等 ③稍微 ④在腰間掛著 ⑤更加仰慕 ⑥熱水 ⑦放松;⑧填塞,充滿;⑨詢問;⑩終于;⑾通“披”,穿;⑿腰佩 ⒀計算 ⒁計策(辦法、方法)⒂商議(商量)
⒃卻(可是,但是)⒄才 ⒅跑
二、(1)因?yàn)閮?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2).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cè)著耳朵請教。
(3)又擔(dān)心沒有與大師、名人交往,曾經(jīng)跑到百里以外捧著經(jīng)書向同鄉(xiāng)有道德學(xué)問的前輩請教;
(4)我卻穿者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之間,一點(diǎn)也不羨慕他們,因?yàn)樾闹杏凶阋钥鞓返氖,不感到衣食上的享受比不上他人?br>(5)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
(6)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7) 抄完,跑著送還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8) 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稍微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9)同學(xué)舍的求學(xué)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
三、1、B 2、A 3.B (叩:請教) 4、A 5、C 6、B(B項(xiàng)均為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A項(xiàng)分別譯為“向”、“在”;C項(xiàng)分別譯為“因”、“用來”;D項(xiàng)分別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連詞、表修飾關(guān)系) 7、 C 8、C 9. D 10.C 11.C
12.B因?yàn)?(A中“于”分別是“向”和“在”之意:C中“其”分別是“他”和“難道”之意; D中“之”分別是“的”和用來表示賓 語前置。)
13、C 14、B 15. C 16、D(借。A它,指書/的;B他,指“鄉(xiāng)之先達(dá)”/他們,指“同舍生”;C日子,天數(shù)/每天。) 17.B 18. A (走:跑)
19、B(B項(xiàng)均為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A項(xiàng)分別譯為“向”、“在”;C項(xiàng)分別譯為“來”、“因?yàn)椤;D項(xiàng)分別譯為“如(表比較)”、“你”) 20. B
四、1.記敘、描寫 、議論
2.從如下三個方面: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3、幼時抄書之辛,成年叩問之難,從師奔走之艱,住讀生活之苦。
4.從如下三個方面: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5.示例:鑿壁偷光 囊螢映雪 頭懸梁,錐刺骨 聞雞起舞
6、(1)①刻苦學(xué)習(xí) ②博覽群書 ③虛心求教
(2) 參考示例:①學(xué)習(xí)的動力源于濃厚的興趣 ②向人求教要謙虛誠懇、蹖W(xué)習(xí)要敢于發(fā)問 ④學(xué)習(xí)要有主動性、輰W(xué)習(xí)要勤奮刻苦、抟宰x書為樂,就會不畏艱難。
(3)、作者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xué)習(xí),,增強(qiáng)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學(xué)習(xí)刻苦,求學(xué)誠心;尊敬老師,堅(jiān)守信用
7、 幼年讀書的艱難;成年從師的艱難;求學(xué)生活條件的艱難。
8、 圍繞逆境成才、要有明確的目標(biāo)、要有正確的苦樂觀等來回答即可。
9、 ①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②可從兩方面作答:尊敬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當(dāng)代師生之間應(yīng)該是親密去間的朋友,應(yīng)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對學(xué)生的學(xué)習(xí)和成長都是有利的。
10、嗜學(xué)慕圣賢之道中有足樂勤且艱
11、通過對比,①反襯自己求學(xué)生活之艱苦,②同時也突出自己求學(xué)信念之堅(jiān)定。
12、答案要點(diǎn):①尊師、應(yīng)該謙虛 ②尊師方式應(yīng)改,提倡平等交流。
13、(1)“幼時即嗜學(xué)”與“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的矛盾。解決辦法: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走送之。
(2)“益慕圣賢之道”與“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的矛盾。解決辦法: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2分,矛盾1分,解決辦法1分。答出其中一組矛盾和解決辦法即可。用自己的話來答,意思對也可)
14、得書、從師、求學(xué)
15、學(xué)習(xí)要勤奮,求師應(yīng)誠心,求學(xué)須不斷克服并占戰(zhàn)勝困難。
16、懸梁刺股(頭懸梁,錐刺股) 囊螢映雪
17、①刻苦學(xué)習(xí) ②博覽群書 ③虛心求教
18、作者從讀書中得到精神上的快樂,不在意生活的貧困。
19、(1)得書之難(2)求師之誠(3)求學(xué)之苦
一、①向西;②大約;③因?yàn),凄清;④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⑤憂傷的樣子 ⑥砍伐 ⑦呆呆的樣子 ⑧參差不齊 ⑨因?yàn),凄清?br>二、①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fēng)飄動;
②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③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xiàng)l,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
④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
⑤陽光直射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
⑥(魚兒)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樂。
⑦.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
三、1、A 2、C 3、B 4、D 5、A 6、C 7、B
四、1、(1)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幽靜 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2、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隔篁竹,聞水聲,伐竹取道 ③清冽 ④全石以為底
3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 ②空游無所依,?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
4.答案:水樹 蔓
5、由樂到悲;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6、按游覽的順序來寫的:先發(fā)現(xiàn)石潭,再寫潭中景物,然后寫小潭的源流,最后寫小潭的氛圍。
7、水之清、水中魚、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點(diǎn)。
8、 參考:假如我是一位畫家,我就要畫一幅長卷,把小石潭的美景一一描繪,把她的美展示給每一個愛美的人。假如我是一個企業(yè)家,我就要投資小石潭,把她建成一個旅游勝地,讓更多喜愛游歷山水的人來這里觀光。
9、①如:《與朱元思書》中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②酈道元側(cè)重為《水經(jīng)》作注,客觀上體現(xiàn)山水的特點(diǎn);柳宗元被貶,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
10、寫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圍,表現(xiàn)了作者孤獨(dú)憂傷(痛苦)的心情。
11、孤獨(dú)憂傷(凄涼)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12、小石潭景色優(yōu)美卻無人賞愛,觸發(fā)了作者對自己境遇的感慨。作者因改革失敗而被貶,內(nèi)心苦悶抑郁,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心情,因而見到景美而產(chǎn)生了暫時的“樂“,后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3、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著述環(huán)抱,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是觀光旅游、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yōu)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
一、①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谖Φ沽,槳斷折、垡黄叹G,廣闊無際、莒o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璧、犭x開國都;⑩陽光;⑾面對著;⑿歸依。⒀通“俱”,全、皆 ⒁優(yōu)美的、好的 ⒂各種景象 ⒃向南直到 ⒄放晴 ⒅說別人壞話(說壞話) ⒆鳥停息在樹上(棲息) ⒇朝廷 (21)偕:全,都 (22)形體(形跡)(23)進(jìn):在朝廷做官(2)退:隱居江湖 (24)幽暗,昏暗 (25)花 (26)全 (27)執(zhí),拿 (28)屬:通“囑”,囑托 (29) 大觀:雄偉景象(30)去:離開。
二、①他們不因?yàn)橥馕锏暮脡暮妥约旱牡檬Ф蛳不虮?br>②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后才快樂。
⑤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
⑥(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⑦我看那(依我看來)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這洞庭湖上。(重點(diǎn)詞:勝景)
⑧浮(波)動的月光閃著金色(水面映著月光,金波閃動),靜靜的月影像沉下(水中)的玉璧。
⑨太陽和星星隱藏(去)了光輝,山岳隱沒了形跡(體)。
⑩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
⑾這或明或暗、變化不定的,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三、1、B 2、A 3、D 4、B  5、C  6、B 7、A 8、A
9、下面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與例句中加點(diǎn)詞語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是A
(A中“以”是“來”的意思,其它都是“因?yàn)椤钡囊馑肌#?br>10、下面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與例句中加點(diǎn)詞語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是D
(D中“與”不是古今異義,其它都是古今異義。)
11、下面對選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A
(A中全文的中心句應(yīng)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2、C 13、D 14、B、E 15B 16、D 17、C 18、A 19、D 20A
四、1、意在與“古仁人之心”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dá)胸懷和 高尚情操。
2、抒發(fā)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抱負(fù)。
3、①“廟堂”指朝廷(或:在朝、為官),“江湖”指民間(或:在野、為民)。②值得肯定:不管是為官為民,都應(yīng)關(guān)心國事,心系天下;不予肯定:其一味宣揚(yáng)忠君的思想和態(tài)度有歷史局限。
4有必要具備“古仁人之心”。(1)因?yàn)楝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成敗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們擺正心態(tài)、豁達(dá)面對,練就一顆堅(jiān)強(qiáng)的心才能立于競爭前列;(2)雖然我們身處和平發(fā)展年代,但是還會面臨許多困難,需要我們以天下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樂在后,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民族立于國際強(qiáng)林之中。
5、抒發(fā)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抱負(fù)。 (如用自己的話概括,意對即可。)新課 標(biāo) 第 一網(wǎng)
6、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是看到天氣好景物好以物喜,看到天氣不好,景色悲涼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7、這上句運(yùn)用擬人、對偶的修辭手法,極寫洞庭湖浩大的氣勢。
8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xiàn)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們立足于個人的得失和榮辱,因而他們的種種“覽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異。歐陽修的立足點(diǎn)是“民”,他與民同樂,把百姓的樂當(dāng)作自己的樂,把百姓的安居樂業(yè)作為自己的理想。這就是他們的根本區(qū)別。基本意思對即可。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評價:古代的仁人,有堅(jiān)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人生的路上,有寵有辱,有喜有悲,我們也應(yīng)該有古仁人的心態(tài):悲則泰然,喜則淡然。
10、居廟堂之高 處江湖之遠(yuǎn)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寫登樓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2、比喻貼切(動靜互襯),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躍動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態(tài)。13、氣象萬千 心曠神怡
14、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靜優(yōu)美 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點(diǎn),符合對聯(lián)的基本要求即可)
一、①到、靠近 ②的 ③窮盡、完結(jié) ④貧窮(窮困) ⑤圍繞(環(huán)繞) ⑥情趣(意趣、興趣) ⑦開放(開) ⑧山谷 特別;⑨像張開的鳥翅膀一樣;⑩陰暗;⑾駝背,指老人;小孩⑿醉醺醺的樣子 于,在; ⒀捕魚,釣魚;⒁擺開,陳列 ⒂“開花,這里指滋長”或答“茂盛” ⒃“菜蔬”或答“蔬菜” ⒄酒杯 交互錯雜 ⒅昏暗 ⒆傾瀉(傾注或快速地流)、卣谏w  (21)是 (22)酒杯和酒籌 (23)記述,寫下 (24)代詞,指滁州城。(25)散
二、①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谀樕n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③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
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
⑤給它(亭子)起名(題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稱它(命名)的。
⑥野花開放,散發(fā)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
⑦欣賞山水的樂趣,領(lǐng)會愛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⑧峰回路轉(zhuǎn),有一座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邊。
⑨樹木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確、無語病即可)
⑩不久太陽落山,人影零散紛亂,這是太守歸來賓客跟隨。
三、1、C  2、B  3、D  4、A  5、D 6、D 7、D 8、C 9、B 10、B
11、C 12、D 13、B 14、 D 15、A 16、B 17、D 18.B 19、不正確的是B。是為了引出醉翁寄情與山水的樂趣。 20.B 21. D 22.C 23.D 24.B 25.B.離開(A.斷絕/極; C.知道/同“智”,智慧;D.命中/里)
四、1、(1)、為下文寫太守樂作鋪墊,反映歐陽修治理有方,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yè)。
(2)、圍繞“在逆境中仍保持曠達(dá)的胸襟,不計較得失,積極樂觀”回答即可。(從啟示、結(jié)合生活、語言表達(dá)三方面評分)
(3)表達(dá)歐陽修與民同樂,隨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4)、圍繞“滁州百姓生活安樂,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5)、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yàn)樯剿岸,為滁人歡樂而醉,為宴會的豐盛而醉,為宴會中賓客的歡樂而醉。
2.瑯琊(山) 釀泉
3.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②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4. 醉翁亭下歐陽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歐陽修與民同樂。)
5.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襯,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與民同樂,體現(xiàn)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旨意。
6.①滁人游山之樂;②賓客歡飲之樂;③太守與民同樂之樂。
7.春天野花盛開,夏天樹木茂盛,秋天風(fēng)高霜浩,冬天水落石出。或者答“野花、樹木、風(fēng)霜、水石!
8.滁州人如此興高采烈出游,是因?yàn)樯畎捕ǜ蛔,這與太守的勵精圖治有關(guān),寫這些是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或者答“引出后面的置幅圖畫”或答“為下文寫‘太守 醉’作鋪墊!
9.圍繞“熱愛山水,寄情山水,隨遇而安,與民同樂,排遺抑郁”其中任何一點(diǎn)回答即可”(共3分)示例①:表現(xiàn)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及隨遇而安,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dá)情懷。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示例③:表達(dá)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fù)雜感情。
10.個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觸發(fā)(以物喜)
11、圍繞“滁州百姓生活安樂,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12、圍繞“在逆境中仍保持曠達(dá)的胸襟,不計較得失,積極樂觀”回答即可。
13. 示例:太守的生活態(tài)度是積極樂觀的!≡趯(shí)際生活中,我每遇到一點(diǎn)困難就怨天尤人,不去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況下,沒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與民同樂。他是我學(xué)習(xí)的榜樣,我要學(xué)習(xí)他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積極進(jìn)取的人生態(tài)度。
14.不勝酒力;與民同樂;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點(diǎn)即可得滿分。)
15.禽鳥之樂 太守之樂
16.作者醉心于山水,醉心于政治清明、百姓和樂,醉心于與民同樂。寫醉是為了寫樂,醉與樂是統(tǒng)一的。
一、①美好的樣子 ②煮茶 端著酒杯 騎著驢 ③但是 濕透 ④ 開、分散
⑤肥沃 ⑥起 ⑦拘束 ⑧二十 略微暖和 ⑨初、 始 ⑩像魚鱗似的浪紋
⑾美麗的女子 梳掠 ⑿獸頸上的長毛,這里指不高的麥苗 ⒀雖然 猛、強(qiáng)有力
⒁壞、耽誤 ⒂正好 ⒃怎能
二.①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
②(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③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純凈新鮮,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 ,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發(fā)髻一樣。
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fēng)中飄蕩,麥苗高如獸頸上的毛約一寸左右。
⑤游人雖然不多,(但)用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⑥(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
⑦怎能沒有記錄?)
三、1.D 2.D 3.C
四.1、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2、若脫籠之鵠。
3、土膏微潤;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fēng),麥田淺鬣寸許。
4、寫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寫山: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泉而茗者,?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6、 寫出了作者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喚生機(jī)的欣賞和贊美。
7、(1)、乍暖還寒、萬物復(fù)蘇 喜悅、欣賞和贊美 熱愛美好自然,厭倦都市官場生活的(2)、如:“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哈新綠的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又如”如倩女之hui面而髻環(huán)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蠻,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又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闡明而又形象}
(3)始、 乍、 新
8、寫出作者出游的歡快之情。
9、運(yùn)用白描的手法和新奇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舉例略。
10、對自然的熱愛,對官場的厭倦,個性的張揚(yáng)以及豪放不拘。
11.郊外的植物(柳條麥田)、游人、魚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er/63710.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3年4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5單元調(diào)研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