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杜工部集創(chuàng)作背景】,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一千多年以來,多少詩人繼承他的傳統(tǒng),學習他的作品,從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豐富著中國文學史上的新篇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又自稱少陵野老,故世亦稱杜少陵,他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杜甫的祖籍是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瑤灣(今屬河南)。杜甫出身于為官世家,其先祖杜預是晉代名將、大儒。祖父杜審言曾任修文館直學士,為當時的“文章四友”之一,是初唐的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杜甫的青少年時代正逢唐代的開元盛世,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由于家學淵源,杜甫在少年時代就對詩歌有濃厚的興趣,經(jīng)常吟詩做賦,交游于文人雅士之間。
杜甫在20歲時,走向社會,開始到各地漫游。他首先來到吳越等地,到過金陵、蘇州、杭州和浙東一帶,江南的山光水色,名勝古跡,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擴大了他的視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24歲時曾赴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他有詩說:“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xiāng)。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兆堂。”此次考試落第,他又到名山在川間漫游。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杜甫35歲,他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次年,又一次參加進士考試,但又失敗了。這時,唐玄宗身居皇宮,迷戀聲色,不問朝政,大權落在口蜜腹劍的宰相李林甫手中,政治黑暗,社會不安。這次科場失敗,對杜甫的打擊極深,他已人到中年,政治上沒有出路,生活上也遇到困難,寫過“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一類抒發(fā)積憤的詩篇。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杜甫曾向權貴獻過詩,如《贈翰林張四學士》,也曾向唐玄宗獻過《三大禮賦》、《封西岳賦》,在《進封西岳賦表》中他訴苦說:“臣本杜陵布衣,年過四十,經(jīng)術淺陋,進無補于明時,退嘗困于衣食……”但不管他如何懇求也沒有得到皇帝的恩賜。此時,杜甫奔走在達官貴人之間,受盡世態(tài)炎涼之苦,飽嘗人世辛酸,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這時杜甫追求富貴的幻想破滅了,他對社會、對上層統(tǒng)治階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窮困生活使得他有機會接近貧苦百姓,了解他們的悲苦生活,為他的創(chuàng)作找到了素材。這時期,杜甫寫過很多有名的詩篇,如反映統(tǒng)治集團發(fā)動窮兵黷武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和痛苦的《兵車行》,揭露和諷刺帝王宮中腐朽淫糜生活的《麗人行》。富貴貧賤,上下懸殊,詩人用詩歌揭露了現(xiàn)實社會的不平。
天寶十四年,杜甫44歲時被初次任命為河西縣尉的小官,但是他沒有赴任。同年11月又任命他為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是一個看守兵器、管理門禁的微末官職。杜甫迫于生計,接受了。這期間,他抽空回來奉先縣(今山西蒲城)探望家屬。當他進入家門,遇見的是:“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這次生活上遭受的打擊,對杜甫來說是非常慘痛的。憤怒出詩人,他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悲憤,終于用詩的語言進行了控訴,寫出了震撼千古的長篇杰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寫了詩人回家途中、到家后的感觸見聞,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貧富懸殊和對立。詩中凝結(jié)了杜甫近十年來在長安政治生涯中的觀察和體驗。全詩充滿憤激之情,作者用形象性的語言描繪生活,抒發(fā)感慨,寫出了富者窮奢極欲,“況聞內(nèi)金盤,盡在衛(wèi)霍室。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zhì)。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寫貧者尸填溝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總結(jié):這時詩人面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只有浩歌當哭,把滿腔悲憤用詩歌來發(fā)泄了。這篇長詩既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縮影,也是杜甫走上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的標志。中國文學史上又一顆燦爛的巨星隕落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194900.html
相關閱讀:中考語文臨場最后叮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