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知識點:多元文化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政治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民俗風情各異,涉及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jié)日慶典、禮儀規(guī)范、娛樂愛好、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世界文化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文化的內容??體現(xiàn)了世界文化的豐富性
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價值觀、宗教、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xiàn):
①不同的國家飲食習慣、服飾、民俗民情、建筑風格等各不相同;
②不同國家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各不相同;
③世界宗教多種多樣。

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共同分享相同的事物,造就了為所有人共享的國際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jīng)_擊。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jīng)_擊的今天,保持自己的個性與特征,凸現(xiàn)獨特的魅力。是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進入21世紀后,經(jīng)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有利于促進文化的交流。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習俗都具有獨特性,正是這種文化習俗的獨特性,才構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不同民族和國家由于生活習俗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了處理解決問題時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不同。我們要了解或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并且在交往中引起重視。
加強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與交流是必要的:
①如果缺乏足夠的溝通和交流,彼此不夠了解,就容易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產生沖突;
②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能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和睦共處。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消除民族間的沖突與仇恨的重要手段;
③世界文化正是在多種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相互汲取營養(yǎng),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重視了解和認識各國文化的差異性的必然性:

①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整個地球就像地球村。
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強。
③世界各國的文化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是世界文化殿堂中的瑰寶。
④如果不了解或不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往往就容易造成我們交往的障礙和困難,甚至導致誤解。因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
面對不同文化,應采取客觀、平等的態(tài)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yōu)點、長處。
①保護本民族的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②任何民族文化的精華都是全世界的,都屬于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和保護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體現(xiàn)了一種全球意識、開放的胸懷、崇高的精神。

怎樣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tài)度是什么?)
①對待文化差異,不應該是排斥,而應該是溝通,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
②面對文化的差異,我們應有開放的胸懷。我們應采取客觀、平等的態(tài)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yōu)點、長處。我們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時,也要尊重、珍惜和保護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它們也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
粵教版:
①文明的差異不應該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平等交流,相互包容是彼此溝通的橋梁。
②只要人們放棄偏見,以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其他國家和民族,就會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和彼此的共同點。
③只要人們對彼此的差異抱著理解寬容的態(tài)度,就能求同存異,達到和諧共處。

怎樣面對文化差異
①面對文化差異,我們應該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慮;
消除誤解,盡量保持客觀寬容的態(tài)度;提高對其他文化的鑒賞能力;
不采取防衛(wèi)心態(tài),多關注他人的經(jīng)驗和看法,避免妄下斷言;尋找能聯(lián)結雙方的相似點;
入鄉(xiāng)隨俗,尊重當?shù)氐娘L俗習慣;
探索有效地溝通技巧;在交往時,不卑不亢,以禮相待
②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不同文化的同時,還要宣傳、弘揚我們民族的文化,讓世界了解飛速發(fā)展的中國,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
蘇人版:
①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習俗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平等相待,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友好往來,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②對于外國的文化與習俗,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簡單模仿,全盤照搬。對外來文化中存在的糟粕應該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堅決抵制。
③必須掌握文明社會普遍認可和適用的基本禮儀和禮節(jié)。

對外來文化該持何種態(tài)度:
①學習外來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的接受。
②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

中國的多元文化:
中國有56個名族,其中漢族占據(jù)多數(shù)人口,其它各族為少數(shù)名族。每個名族都有她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主要少數(shù)名族還有自己的語言。各族人民相處融洽,多數(shù)國人都對其它各名族有著濃厚的興趣以及對其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
在古城西安,既有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道觀,也有供奉佛指舍利的法門寺;有基督教的教堂,也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并且,還有盛唐時期所建的回民區(qū),至今還居住著絕大多數(shù)的少數(shù)民族家庭。而中國政府也支持和鼓勵多元文化的發(fā)展,一系列的少數(shù)民族優(yōu)惠政策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對多元文化的認知與尊重。


相關初中政治知識點:中華文化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文化的力量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華文化綿延不絕、歷久彌新。中華文化不僅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人類的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民族文化的特點、內容、作用:
特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內容: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學工藝、哲學思想、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中國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
作用:民族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而且愈益勃發(fā)的力量源泉。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華文化是團結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紐帶。
地位: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貢獻:①中華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經(jīng)驗,實踐智慧,審美的魅力和情趣等,都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②眾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閃爍著我國各族人民勤勞和智慧的光芒。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xiàn)在(中華文化的構成) :
①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②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
③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
④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
⑤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
⑥完備而深刻的道德倫理。

認識中華文明:
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不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創(chuàng)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長史,更是一部民族發(fā)展的探索史。
①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②中華文明,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經(jīng)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之一;
③中華文明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特點;
④中國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長期獨領風騷,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文化認同就是對本民族生活習慣的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延續(xù),是對本民族價值的認可,同時也是對本民族未來所持有的堅定信念。

要增強文化認同感:
①認識一個民族,需要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只有文化上認同,才會有情感上的共鳴,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強民族團結和促進社會安定。
②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情感都與民族文化,祖國命運緊緊相連。
③民族,國家的命運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情感;熱愛祖國,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責任心,源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各民族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能夠產生血濃于水的親情與親和力,使海內外華人互相合作,共同奮斗,這是實現(xiàn)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文化基礎。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具體要求:
①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要積極繼承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民族精神。
②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要勇敢地捍衛(wèi)民族的尊嚴和祖國的利益,要情為祖國動,建設祖國,報效祖國;
③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需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要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④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要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建設和發(fā)展更加燦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如長城,故宮,兵馬俑,蘇州園林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節(jié)目,京劇,戲曲,秧歌,剪紙,刺繡,雜技,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中華武術
本地區(qū)的物質文化遺產:如泰山廟,陸公祠,便倉枯枝牡丹園,明末書法家宋曹故居,大豐白駒鎮(zhèn)《水滸》作者施耐庵故里,東臺的北宋丞相范仲淹“讀書堂”
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臺發(fā)繡,義豐的龍舞,建湖的雜技,淮劇

如何正確對待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實踐的發(fā)展,其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①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極,落后的成分。
②同時要積極吸收世界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
③并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建設和發(fā)展更加燦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青少年如何傳承(如何對待)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作為中華兒女,祖國命運是我們的情之所系,民族文化是我們的血脈精神。國運興衰,牽動著中華兒女的情感,我們的命運與祖國息息相關。中華文化的營養(yǎng)流入我們的精神血脈,造就著我們的民族靈魂。民族文化養(yǎng)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也把我們造就成浸染著華夏氣質的中國青年。
珍惜民族文化不等于盲目崇拜,繼承文化傳統(tǒng)也不是要回到過去。當代中華兒女需要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不斷吐故納新,取傳統(tǒng)文化恒久之精華,去舊文化陳腐之糟粕,既堅持自己獨特的根基,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眾長,才能建設起中華民族活力噴薄、豐富多彩、昂揚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園。

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的方式:
課堂學習、課外閱讀、藝術欣賞、社會調查、參觀古跡、訪問民俗等多種多樣的。
增強民族文化素養(yǎng)要主動學習和自覺汲取。

明確自己承擔保護文化遺產的義務和責任:
國家角度:
①國家立法部門應完善立法,建立健全保護文化產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
②國家執(zhí)法部門應嚴格執(zhí)法,堅決打擊破壞遺產的違法行為;
③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提高保護能力;
④進一步借鑒、吸收國外的先進保護經(jīng)驗。
社會角度:
①充分發(fā)揮媒體的宣傳作用,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
②鼓勵繼承,發(fā)揚民間藝術,民俗。
個人角度:
①認真學習、自覺遵守遺產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樹立保護文化產的責任意識;
②向他人、向社會宣傳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③運用法律武器同破壞產的行為作斗爭;
④為保護文化遺產向有關部門獻計獻策;
⑤從自身做起,自覺保護文化遺產:如:游覽名勝古跡時不亂刻亂畫……

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

文化多元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豐富自己。(民族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 ①對待外來文化實行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②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文化,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對外來文化要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
③同時,我們必須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聯(lián)系,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之根,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之基。

面對外來文化入侵,我們應該:
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認同民族文化,不斷豐富民族文化,發(fā)展先進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及作用。
①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內涵。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內涵豐富而深刻比較突出的有:第一: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第二,見義勇為、匡扶正義的傳統(tǒng);第三,誠實守信的傳統(tǒng)等。
②重義、誠信、勤儉、慎獨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積淀而成的傳統(tǒng)美德,激勵著中國幾千年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資源,在今天的現(xiàn)代文明建設中,必將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

中華文化起源: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tài)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tǒng)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xiàn)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于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請教。“巫”對于這種現(xiàn)象,經(jīng)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后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xiàn)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xiàn)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后,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y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就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fā)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字寫作“醫(y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一)先談一談“巫”的治病
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shù)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fā)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fā)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現(xiàn)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采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jīng)過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床,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拔住庇职阉涗浵聛恚矘拥牟葜问裁床,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匯編成《神農本草經(jīng)》”,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于問事
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臺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么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后“巫”發(fā)現(xiàn)對于事情發(fā)展的推斷,不如用藥治病一樣那么直接,那么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于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于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采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jīng)》的由來!搬t(y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jīng)》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采用結繩記事,《易經(jīng)》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墻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lián)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后,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于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fā)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墻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fā)現(xiàn)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干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里。周文王被囚困在?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jīng)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對《周易》發(fā)揚最有力的是孔子?鬃又苡瘟袊呆,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fā)現(xiàn)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并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后感嘆“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游列國,到處問道了!吨芤住方(jīng)過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只字詞組。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于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275722.html

相關閱讀:2019趣味性教育初中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