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fā)質疑猜想,激發(fā)好奇心和發(fā)現欲,使學生置身于渴望得到問題解決的情境中。新課程理念下數學問題解決教學以數學問題為中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究、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和機會。問題解決的活動過程往往呈現螺旋遞進式發(fā)展的態(tài)勢,原有問題的解決會產生新的問題情境,為進一步的學習又提供了契機。
“螺旋遞進式”的問題模式,是根據問題解決活動的發(fā)展態(tài)勢,由問題引入知識,再由知識產生問題,通過進一步解決問題再產生新的發(fā)現,或者引起對前面問題的質疑,反過來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個螺旋式的逐漸遞進的過程。
案例:在學習了等腰三角形以后,教師首先給出了一道常規(guī)題: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12,底邊長為14,求周長。(學生很快說出了答案。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自己編問題。)
生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邊長為3,另一邊長為6,周長是多少?
生2:應該分兩種情況討論,如果腰長是3,則周長是3×2+6=12;如果腰長是6,則周長是6×2+3=15。
師:兩種情況都成立嗎?
生3:第一種情況不成立,因為三角形兩邊之和必須大于第三邊,所以腰長不能取“3”。
師:回答得非常好。所以在分情況討論的問題中,一定要注意數的取值范圍。那么,大家現在可以思考,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x,底邊長y最大不能超過多少?最小不能低于多少?
教師由常規(guī)問題出發(fā),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探討,并產生新的問題,由此逐步深入,層層遞進,通過這種“螺旋遞進式”的問題模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就在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設難置疑,變換方法糾差防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即教師要當好學生的“導演”。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智力活動,去探索、獲取知識,并在探索、獲取中進一步發(fā)展智力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進一步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知識對新知識進行思維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識納入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從而擴大認知結構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求教師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整個教學活動中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要求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既要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要注意學生知識的獲取,更重要的是突出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主要表現在積極主動地探索思維方法,提高數學基礎知識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轉換思考角度,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就是思維的求異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于群體)的思維定式往往影響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致產生錯覺。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yǎng)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能夠辨別數學知識之間的差異,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概念體系、命題體系和方法體系。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將思維能力培養(yǎng)貫穿在數學教學始終,使學生通過積極高效的思維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不斷提高思維品質,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所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和提高,使之終生受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358514.html
相關閱讀:名師經驗:如何解決初二數學學習必然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