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物理低成本實驗的利用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物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 沒有實驗就沒有物理學。物理教學時應該以物理實驗作為出發(fā)點, 作為幫助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橋梁。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在實踐新教材的過程中,體會到新教材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改理念。新課程降低了對課本知識的深度和難度,增加了實驗內(nèi)容,特別是教材中的大部分作業(yè)都是回家去做的小實驗。這正是利用了初中生好動善思的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建立了較為合理的教材結(jié)構(gòu)和體系,教材安排了許多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的小實驗、小制作,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轉(zhuǎn)化,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把一些小實驗安排在課外讓學生親自去做, 就能起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作用,同時又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這些小實驗簡單易做,取材容易,不受條件限制,易拉罐盒、保鮮袋、塑料瓶等都能成為很好材料。這些生動有趣、簡單易行的小實驗對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有極大的好處, 只要引導好, 很多學生還能舉一反三、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小實驗、小制作。例如:用紙杯做個簡易的電話,還可以做個小孔相機、用釘子和木板做的壓力小桌等等。但是,更值得欣賞和提倡的不是實驗器材的簡單替代,而應該是實驗裝置的簡化。應用低成本實驗可以不斷改進演示實驗,增強演示實驗的趣味性、直觀性,啟發(fā)學生思維,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壓強”的教學中,為使學生弄清壓力、受力面積和壓強這三者的關系,向?qū)W生舉了雜技表演??人壓釘板一例。提問學生“人體為什么沒有被釘戳破皮膚?”許多學生認為是練出來的“硬功夫”?梢杂萌缦碌难菔緦嶒瀬韺ふ掖鸢福鍪緝蓧K木板,一塊木板上裝有三到四顆釘子,另一板上裝上密密麻麻的許多同樣的釘子,把盛滿紅水的同規(guī)格的兩個薄塑料封口袋,分別輕輕放在兩板的釘子上,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結(jié)果放在三到四顆釘子上的薄塑料封口袋被戳破,紅水流出,另一袋沒被戳破,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 要求學生從課本中找出答案,得出實驗結(jié)論: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加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所以雜技演員可以躺在密密的釘子板上,安然無恙。

另外,應用低成本實驗還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小實驗,讓學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突破教學難點。例如:巧用乒乓球化解浮力教學中的難點實驗: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浮力的方向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沒有專門的實驗直觀顯示,學生雖能理解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理解“總是豎直向上的”就有一定的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可以設計如下一個實驗,讓學生眼見為實:將軟線的一端用透明膠固定在乒乓球上, 線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個去了底的可樂瓶口( 口用瓶塞塞好),往可樂瓶中灌水,乒乓球浮在水中,此時系著乒乓球的線是豎直的,說明乒乓球受到水的浮力是豎直向上的。將可樂瓶傾斜,系乒乓球的線仍然是豎直的,說明乒乓球受到的浮力仍是豎直向上的。向不同方向傾斜可樂瓶,會看到線總是豎直, 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課后還可以布置學生回家找器材自制并進行比賽看誰材料選取得巧,實驗演示效果好。

再有,在應用低成本實驗利用日常器具進行小制作時,要手腦并用, 重在創(chuàng)新。例如,做阿基米德原理實驗,缺少溢水杯,可以組織學生用一次性杯子,在杯底插入一根吸管,吸管口低于杯口便可制成一個簡易的溢水杯。

還有,用收集到廢鋼鋸條可以做許多實驗。例如:振動發(fā)聲;音調(diào)跟頻率的關系;響度跟振幅的關系;力使物體產(chǎn)生形變;磁化、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等等。還有, 通過搓手發(fā)熱的活動來感受摩擦生熱; 用手打桌子,手感到痛,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將空杯子(或皮球)慢慢壓入盛水的盆中,讓學生感受手掌受力的變化。從而初步體從而初步體驗物體排水多少與浮力大小的關系。還可以用盛水的玻璃杯和球形燒瓶代替凸透鏡來研究成像規(guī)律;用盛水玻璃杯代替三棱鏡觀察太陽光的色散;透過小水滴觀察電視熒光屏上的三原色等。

總之,初中物理教材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及課外小實驗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做好這些實驗,使學生在知識、智能、技能等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得到較好地發(fā)展,從而才能真正實現(xiàn)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軌的效能。而低成本實驗在初中的開展不僅適應了新教材的課改理念,使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應用到實踐中,既鞏固了知識,又使所學的知識得到升華。讓學生盡情體會“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樂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361565.html

相關閱讀:初中物理《重力》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