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題
。
(
10
分)
《列子·愚公移山》的開頭有這樣幾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對其中的“河陽”一詞,課本注為:“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陽。”
連《古文鑒賞大辭典》(
徐中玉主編)
也注為:“河陽,黃河北岸。古以水的南面叫做陰,水的北岸叫做陽。”單單就這些注釋的本身來看,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聯(lián)系課文的注釋和前后的句子來看,就有了問題。“河陽之北”照課本注釋的意思來理解,不應是“黃河的北岸”,而應是“黃河北岸的北面”
了。而“黃河北岸的北面”
是什么意思呢?
實在令人費解。
《列子》一書,最早見于漢代劉歆的《七略別錄》。今本《列子》全書共載l34
則,文章體裁不全像先秦各家著作,大部分屬于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今本《列子》是出于晉人的搜集,不是原本,原本在魏晉之世早亡佚了。“河陽之北”不可能也不應該解釋為“黃河北岸的北面”的。從前后句式來看,前一句是“冀州之南”、后一句是“河陽之北”。“冀州”顯然是一個地名,那么“河陽”也應該是一個地名。而古代有否“河陽”這個地名呢?
有的話,又在什么地方呢?
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辭!芳坝嘘P資料,知“河陽”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邑。漢代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孟縣西,明代洪武初,廢入孟州,向來是洛陽外圍的重鎮(zhèn)。唐代建中間置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于此。當時郭子儀等人在史思明、安慶緒的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退守在河陽。因而杜甫曾在其詩《石壕吏》中寫道:“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河陽,在地理位置上的確在古黃河的北岸,有趣的是,歷史上還確曾有過一個“河陰”。“河陰”也是一個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孟津東北。在地理位置上恰在古黃河的南面。“河陰”與“河陽”可以互相印證其在古代的存在。而為古“九州”之一的“冀州”,據(jù)《書·禹貢》記載:冀州,西、南、東三方都以當時的黃河與雍州、豫州、兗州、青州為界,即指今山西和陜西間黃河以東,河南和山西間黃河以北和山東西北、河北東南部地區(qū)。而今天的王屋山正好就在這個“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的地理位置上。
由此可以認定:“
河陽”
應是一個地名,不應認為是“
黃河的北岸”。
(選自《語文學習》)
16
.
下
列材料,不能用來論證本文中心論點的一項是
(
3
分)
A.
《古文鑒賞大辭典》(
徐中玉主編)
也注為:“河陽,黃河北岸。古以水的南面叫做陰,水的北岸叫做陽。”
B.
從前后句式來看,前一句是“冀州之南”、后一句是“河陽之北”。“冀州”顯然是一個地名,那么“河陽”也應該是一個地名。
C.
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辭!芳坝嘘P資料,知“河陽”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邑。漢代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孟縣西,明洪武初,廢入孟州,向來是洛陽外圍的重鎮(zhèn)。
D.
郭子儀等人在史思明、安慶緒的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退守在河陽。因而杜甫在《石壕吏》中寫道:“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7.
結合全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
7
分)
⑴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從哪個角度入手論證這一論點?
(
4
分)
答:
⑵根據(jù)本文提供的知識填空:
江蘇省江陰市在長江的
面
,湖南省的衡陽市在衡山的
面。
(
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6
.
(
3
分)
A
17.
(
7
分)
⑴
(
4
分)
答:“河陽”應是一個地名。
(
2
分)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從前后句式
(
2
分)
的角度入手論證這一論點。
⑵
(
3
分)江蘇省江陰市在長江的南
面
,湖南省的衡陽市在衡山的南
面。
評分標準:
全對才能得分,此題要么0
分,要么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29225.html
相關閱讀:張抗抗《可貴的“他人意識”》閱讀答案
《心系一處》閱讀答案及解題指導
每一個今天都是輕的 閱讀答案
建筑的閱讀 閱讀答案(宜昌中考)
《給最愛的他們安全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