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2月學分認定文科試題 語文說明:①本試題分第卷和第Ⅱ卷兩部分。第卷為單項選擇題,答案涂在答題卡上或答題紙上;第Ⅱ卷為各類題型,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考試結束后只收答題紙和答題卡。②本試題考試時為150分鐘,滿分為50分。第卷(共分)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A.乾坤(qián) 商榷(què) 扁舟(biǎn) 淥水(lǜ)B.壚邊(lú) 箜篌(kōng) 垓下(gāi) 鼎鐺(chēng)C. 搗衣砧(zhēn)碣石(jié)D. 戎馬(róng) 霽寒宵(qí) 縵立(màn) 歡謔(nüè)2.下列選項中的詞語書寫無誤的一項是:( )A.珍饈 孤鴻 鷓鴣 滯留B.城闋 棹約 凝睇 衣袂C.霰雪 寂廖 青冥 涕泗D.躑躅 聒噪 雕砌 慷概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去年春天來得早,春天剛過,北海公園就渙然冰釋,讓喜歡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B.小王下棋總是輸多贏少,因為他目無全牛,沒有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 C.他很清楚,國民黨官場中,爾虞我詐,鉤心斗角,派系斗爭十分激烈。 D.“權錢交易”“權權交易”等時下的腐敗病癥,在文藝界雖不說是樣樣俱全,但該領域遭受“感染”卻是不容置喙的。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B.有國外媒體評論,中國是從埃及接返國民的國家中相關工作速度最快、效率最高、啟動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之一。C.該場招聘會有150家單位參與,提供了超過4000多個崗位,其中電子制造業(yè)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D.從目前我國快遞物流行業(yè)的發(fā)展水平來看,遠遠滯后于電子商務的發(fā)展速度,要打通節(jié)日期間物流瓶頸尚需時日。A.2011年,天津日報報業(yè)集團主辦的《每日新報》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欄目——《新幫辦》。B.據說明代士大夫案上總擺兩部書:一部《莊子》,一部《水滸傳》,他們認為《水滸傳》筆法好,首先表現在它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的高明的寫人藝術上。D.于丹雖成名于對《論語》的闡釋,但她說,自己在考慮這些的時候已經不是在考慮一種文化,“我們應該站在當下,把所有中國文化中好的東西放在一起,完成一種建設”。6.請選出措辭得體的一項( )A.魯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傳來,舉國哀悼。B.張老師,我們全班同學都很賞識你的教學方法。C.中國政府歷來主張,地區(qū)間的矛盾應以和平方式加以解決,不能二句話說不到一塊兒,就動刀動槍的。D.你既然身體欠佳,那你給老師打個電話,請半天假。A、孟郊、李白 B、賀知章、杜甫 C、賈島、杜甫 D、孟郊、陸游8.下列詩句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寺/鐘鳴/晝/已昏 B.人隨/沙岸/向/江村C.忽到/龐公/棲/隱處 D.惟有/幽人/自/來去二、閱讀課內文言文,回答文后9-11題。(9分,每小題3分)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庇谑琼椡跄擞麞|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9. 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王軍壁垓下 壁:筑營駐扎 B.期山東為三處 期:約定C.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 被:遭受 D.吾為若德 德:感激10. 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來何操 B. 吾為公取彼一將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C.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D. 若非吾故人乎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11. 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 大敵當前,四面楚歌,項羽面對虞姬,慷慨悲歌。他認為自己有超世的氣概,只是時運不濟,對寵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沉溺聲色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B. 項王率領部下壯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圍,因受到農夫的欺騙,陷入大澤中。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認為這是上天要自己滅亡,決不是作戰(zhàn)的過錯。這深刻揭示了項羽性格中的弱點。C. 項羽面對重重包圍的漢軍,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殺掉了一名漢將和督尉,共殺死有百八十人,以證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的論斷。D. 項羽是有機會逃生的,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烏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去,愧見江東父老。于是贈馬亭長,寧死不辱。一個知恥重義的末路英雄形象躍然紙上。三、(共12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題。子楚,秦諸庶孽孫①,質于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②,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楚,說曰:“秦王老矣,安國君得為太子。竊聞安國君愛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能立嫡嗣者獨華陽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久質諸侯。即大王薨,安國君立為王,則子毋幾得與長子及諸子旦暮在前者爭為太子矣!弊映唬骸叭。為之奈何?”呂不韋曰:“子貧,客于此,非有以奉獻于親及結賓客也。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游,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為嫡嗣。”子楚乃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眳尾豁f乃以五百金與子楚,為進用,結賓客;而復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獻華陽夫人。因言子楚賢智,結諸侯賓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華陽夫人大喜,刻玉符,約以為嫡嗣。安國君及夫人因厚饋遺子楚,而請呂不韋傅之,子楚以此名譽益盛于諸侯。秦昭王五十年,子楚與呂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歸。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王,子楚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取材于《史記?呂不韋列傳》)注釋:秦庶孽孫:秦國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孫。邯鄲:趙國都城。.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質于諸侯質:(到別國)作抵押B.自奉而西游秦: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行:做,使用D.延諸侯游士賓客延:13.A.子貧,客于此B.請以千金為子西游C.而復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D.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1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呂不韋在邯鄲一見到子楚就找準了投機的目標,他主動去拜見子楚,為他出謀劃策。B.呂不韋獲得了華陽夫人的寵信。C.安國君在位時間極短,莊襄王(子楚)也只在位三年,客觀上也使得呂不韋迅速成為秦國的顯貴D.呂不韋效法魏楚趙齊四公子的做法招賢納士并主持門客著書立說,懸賞千金求增刪一字,以此完善《呂氏春秋》高二12月學分認定試題語文第Ⅱ卷(共1分)15.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4分)16. 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4分)五、詩歌鑒賞、名句名篇(22分)(一)古代詩歌鑒賞(12分)(4小題,每小題3分)1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送韓十四江東覲省①杜甫兵戈不見老萊衣②,嘆息人間萬事非。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黃牛峽③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此別山東省臨沂市某重點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12月月考(語文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21255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