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二學期(2月 )月考 歷史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3—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月考(2月)高三 歷史24.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一段關于秦朝的評論說:“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戰(zhàn)攻之患!毕铝袑︻}目材料信息的本質理解,最準是 A.肯定了秦朝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功效C.敏銳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與郡縣制最主要的不同點25.某學者認為中國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實現人內在的某種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實現人的一種徹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張與之相符合的是 A.老莊道家的“乘物游心,親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齊治平,內圣外王” C.韓非法家的“抱法處勢,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愛非攻,上同而不下比”26.“自板印經史之流行,寒士得書日易,此與教育之普及,相輔相成。當時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書籍之保存,多在東南,此區(qū)域均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舊鄉(xiāng),書籍反見殘缺!蹦媳边@一反差折射出A.南方印刷技術更為發(fā)達 B.北方士人恥于科舉致仕 C.中國文化重心南移態(tài)勢 D.門閥土族退出政治舞臺27.王安石在變法之初就設置“制置三司條例司”,將財政經濟的規(guī)劃、決策權從三司獨立出來,同時要求“一歲用度及郊祀大費,皆編制定式”。這一措施體現了王安石A.將整頓吏治作為變法中心 B.借變法之機剝奪了三司財權C.以積極節(jié)流作為理財思路 D.重視財政運行機制改革28.《后漢書》載:“建武年間,(任延)詔征為九真太守!耪嫠滓陨浍C為業(yè),不知牛耕,民常告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這段記載反映了當地A.推廣曲轅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積B.開始注重精耕細作提高農業(yè)產量C.自然資源的貧乏導致生活貧困D.農民意識的落后導致生活貧困29.從考古發(fā)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材料來看,雅典公民大會日常例會的出席人數不過占公民總數的四或五分之一。這主要說明A.并非所有雅典人均可履行民主權力B.并非所有合法公民均能參加公民大會C.雅典民主政治在實踐上仍存在D.雅典民主只是部分公民的民主1922年創(chuàng)刊的《今日》曾刊發(fā)了大量關于馬克思主義的譯著文章,對早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該刊的主辦者卻曾反對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堅持認為中共放棄社會主義革命而從事民主主義革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變節(jié)”。這說明A.中共民主革命綱領違背了馬克思主義B.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C.將馬克思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任重道遠D.當時存在著大量偽馬克思主義者社會變革學派認為:工業(yè)革命的實質是以競爭代替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與分配的規(guī)章條例!燃夹g革新影響更深刻的,是經濟社會運行規(guī)則的變化。這里的“經濟社會運行規(guī)則”是指A.工廠制組織形式B.壟斷組織形成C.機器大工業(yè)生產.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下表為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數量變化表(單位:個),由此能得到的最確切的信息是A.跨國公司是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B.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趨勢C.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無足輕重D.發(fā)達資本主義家主導經濟全球化 ——據《中國歷代自然災害與歷代盛世農業(yè)政策資料》有關內容整理 ——張杰《農戶、國家與中國農貸制度:一個長期視角》 ——徐一戰(zhàn)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身處其中的中國外交也經歷了發(fā)展與演化的歷程。材料一1919年以來,中國外交呈現出10年一小變、30年一大變的周期性變化。每隔30年左右為一個大周期,迄今已經歷了三個周期,這三個周期的起點分別為1919年、1949和1979年。在每個周期,中國的外交政策都會出現戰(zhàn)略性調整。中國外交的這種周期性變化是中國與國際上其他力量實力對比的變化以及國內形勢與國際局勢聯(lián)動的必然結果。——摘編自劉勝湘《中國外交周期與外交轉型》材料二人們總喜歡用單極化、兩極化和多極化來稱謂過去、現在或將來的世界格局。但這往往導致人們忽視這三種格局之間的復雜關系,把三者關系簡單化其實,所謂單極化、兩極化和多極化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指一個時期、一個階段內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發(fā)展趨勢,但這三種概念都是相對的,在某種情況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間存在某種內在聯(lián)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對立起來,把三者視為非此即彼的關系,可能是片面的。——葉自成《對中國多極化戰(zhàn)略的史與理論反思》(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周期中國外交政策的“戰(zhàn)略性調整”,并說明這種調整“是國內形勢與國際局勢聯(lián)動的必然結果”。(分)(2)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材料二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分)材料一? 明治政府剛成立時,參與維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充滿對歐美社會的美好憧憬,決心把西方的一切——從物質到精神到規(guī)范制度統(tǒng)統(tǒng)搬進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啟程之初草擬《奉命使節(jié)要點》中所寫:要把“超越我東洋”的“歐美各國之政治制度、風俗教育、營生守產”等“開明之風,一概移入我國,使我國民迅速進步,達到同等化域”!X乘旦《尋找現代化的楷模:論明治維新的失誤》材料二? 我理解由著名德國學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國家組織之梗要,我對其觀點知之甚深,乃是可為帝國大廈奠定基礎而不至減損天皇權威;赜^國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進之論,視其為金玉良言,以至國家?guī)妆粨p毀。但我已有糾正之理由,報國正是此時,我深信實現此信念至為重要!撂俨┪模1882年)(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標。(4分)(2)兩則材料中伊藤博文對政治制度改革的認識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變化在明治政府采取的舉措中有何體現?對此加以評價。(11分)"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然有思想而無其制度,故以民立國之制,不可不取資于歐美”。他強調“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摘編自《孫中山全集》(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韜與孫中山思想的異同(9分)(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近代中國政治運動從君主立憲走向民主共和的原因。(6分)47.(15分)【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我要強調指出,我所陳述的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有些人就是無視這些明顯的事實,因為這些事實與他們頭腦中的偏見不符。此刻,作為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我要陳述我的思考、觀察和結論。我相信杜魯門總統(tǒng)作出的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決定不僅符合當時的情況,而且具有壓倒其他可能選擇的道義上的必要性。 象我們這一代絕大多數人一樣,我最不希望發(fā)生的一件事就是戰(zhàn)爭。我們作為一個民族不是騎士,我們不渴望那種輝煌。 當我國正在大蕭條中掙扎時,日本開始了對鄰國的征服——搞什么“大東亞共榮圈”。法西斯總是打著最漂亮的旗號去掩飾最卑鄙的陰謀。這種“共榮”是通過對中國進行殘酷的總體戰(zhàn)進行的。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30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屠殺。這是犯罪。數千名美國水兵的生命湮滅于仍然沉睡在珍珠港灣底的美國海軍亞利桑那號軍艦里。其中的許多士兵甚至不清楚為什么受到突然襲擊。戰(zhàn)爭就這樣強加在美國頭上。科雷希多的陷落及隨后對盟軍戰(zhàn)俘的屠殺,驅散了對日軍獸性的最后一絲懷疑。即使是在戰(zhàn)時,日軍的殘暴也是令人發(fā)指的。巴丹省的死亡進軍充滿恐怖。美軍開進得距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為就變得越瘋狂。 塞班島:美軍陣亡3000人,其中在最初幾個小時就死了1500人。 硫磺島:美軍陣亡6000人,傷21000人。 沖繩島:美軍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只有記憶才能帶來真正的原諒。而遺忘就可能冒重復歷史的危險。只有記憶才能帶來真正的原諒。而遺忘就可能冒重復歷史的危險問答題40.(1)特征:生產性農貸和消費性農貸并重;實物農貸為主要形式(農貸形式包括實物與資金,但以實物為主);農貸帶有賑災救濟性質。(每點分,分)(2)目的:維護小農經濟的延續(xù);調節(jié)貧富差距;擴大國家經濟來源;賑災救濟,緩和社會矛盾,以穩(wěn)定和鞏固統(tǒng)治。(任意三點得分) 并)必將導致貧富分化。(分)(3)理解:國家要科學指導農民對農貸的利用,切實提高農民的生產和還貸能力;國家注民生,不與民奪利。(言之有理亦可得分,總分不超過分)(1)改變落后狀況,實現文明開化;成為世界強國,與歐美各國平等。(4分)(2)變化:由全盤照搬歐美各國先進政治制度轉向仿效德國政治制度。(3分)體現:制訂《大日本帝國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內閣對天皇負責(建立近代天皇制);建立陸軍省、參謀本部等軍事機構,把軍隊置于天皇指揮之下。(4分)評價:促進日本政治近代化;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軍國主義色彩。(4分)山西省太原五中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二學期(2月 )月考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23764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