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平衡》教學案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一.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平衡狀態(tài)和平衡力的概念
2)了解共點力作用下物體平衡的概念
3)知道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2.能力目標:
1)通過課堂小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能力。
2)通過設計實驗探究物體的平衡條件,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驗能力。
3)通過課堂練習,訓練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及應用
3.情感目標:
通過互相交流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通過先從實驗探究,再從理論上總結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然后再應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理論聯(lián)系實驗、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設計:
1.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jié)是新課程(魯科版)第五章第三節(jié)的內(nèi)容。本節(jié)學習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內(nèi)容包括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和力的平衡。共點力平衡問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它涉及力的概念、受力分析、力的合成與分解、列方程運算等多方面物理知識和能力的綜合性問題,是高一物理的難點,同時是解決高中力學問題的基礎。另外,平衡問題中,涉及到的各種物理模型,在今后物理學習中會經(jīng)常見到,對高一學生來講,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模型素材。因此,學好本節(jié)課對今后力學學習意義重大。但剛開始學習時,力的平衡理論并不難掌握,只是后續(xù)應用較為困難。由此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難點是實驗探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并加以簡單應用。
2.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初中學習過牛頓第一定律,理解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會比較容易;利用前面學過的知識分析推出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學生也不會有太大困難,教師只需適當點撥即可;但學生在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探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時會感到比較困難,教師要給予及時的引導,并可通過學生相互討論共同解決。
3.設計理念: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要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創(chuàng)建一定的教學情景。課堂中通過多媒體的應用、演示實驗、學生動手探究實驗、學生討論及展示等課堂景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及學習自主性。
2.不少同學感到物理難,就難在物理規(guī)律的應用上。本節(jié)課創(chuàng)造性的引導學生,將原本是平衡條件的推導與應用的結論,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探究、總結,將有利于學生對規(guī)律的理解與應用。根據(jù)科學探究的基本模式: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在教學設計中,首先復習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接著利用幾個同學拉繩子的小實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然后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物體的平衡條件,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設計實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應用的激情,對設計中碰到的問題,讓同學們互相交流共同解決,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精神。最后,通過實驗交流,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物理實驗能力。

三.教學過程及幾個重要片斷:
場景一:課堂預備階段:
上課預備鈴響后,老師并沒有立即上課,而是請一位同學走上講臺。只見他先將一本課本頂在右手食指間上,旋轉起來。同學嘩然:太簡單了,再來一個。于是該同學又將另一本課本同時頂在左手食指旋轉,并大步向前走動起來。頓時教室一片掌聲,大家臉上都是笑容……
點評:這是一節(jié)公開示范課,同學們面對眾多的聽課老師及攝像鏡頭,難免心中有怯。如何在上課伊始就調(diào)整好同學們的情緒并使大家放松自然地進入課堂,是此堂課能否成功的第一關卡。此課預備階段的處理方式,也引起眾多老師對課堂2分鐘預備時間如何利用的思考。
(一)、導入新課:
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平衡狀態(tài)和平衡力的概念
2.了解共點力作用下物體平衡的概念
3.知道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投影多媒體圖片:馬踏飛燕,懸空寺,飛行中的飛機等
設問:什么是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

(二)、新課教學
1.(板書)一、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
(引導學生回顧牛頓第一定律并回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2.設問: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處于平衡狀態(tài)?
(學生回答)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兩個平衡力
設問:如果物體在互成角度的三個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三力的大小、方向應該滿足什么條件?
場景二:課堂演示實驗:
老師將三條繩子系在一個節(jié)上,請三位同學上前分別拉住三條繩索,互成角度地拉繩節(jié)。師問:如何描述繩節(jié)受到三個力的方向?
生答:繩節(jié)受到三個力為沿繩方向,只要觀察繩子的方向即可。
師問:這三個力方向間有什么關系?
生1答:不在同一直線上。生2答:不在同一側!
師問:三個力會共面嗎?
(學生七嘴八舌,沒有統(tǒng)一意見)
此時,老師將一片白木板貼近繩節(jié),任意調(diào)整三條繩索的方向,學生頓時恍然:如果物體在互成角度的三個力共點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三力必共面。
點評:實驗觀察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yǎng)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在教學中步步引導,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并帶動能力的提升,值得我們更多的嘗試與探索。此段教學老師在演示同時,語言引導步步深入,誘發(fā)學生更細致觀察;當學生觀察有一定障礙時,能借助簡單道具顯示復雜問題,足以體現(xiàn)教學智慧。

3.教師提問:如果三個力共面又共點,我們怎么研究這三個力之間的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實驗設計思路):利用彈簧秤互成角度拉細繩,記錄繩子的方向及彈簧秤的讀數(shù),用力的圖示將三個共點力描繪在白紙上。
進一步提問:你的猜測是什么?你準備怎么做?需要哪些儀器?桌面上都有嗎?需要幾個人配合?你們怎么分工?如何驗證你的結論?
(學生討論確定實驗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矢量三角形等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并分小組進行實驗。
(拓展思考)如果物體受到的共點力不止三個呢?你的結論能推廣嗎?
場景三:課堂實驗結果展示:
實驗結束后,由幾組有代表性的小組上臺展示,介紹實驗過程、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及結論。這些小組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各有各的特點。上臺展示實驗成果的學生自信、大方,語言流暢,小組成員間有較好的分工與合作。
點評:新課程理念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在課堂上給學生以充分的表現(xiàn)空間。本堂課先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后又給足學生們的交流、展示時間,很好的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當然,這會使教學容量受到一定影響。

4.總結結論:
(1)物體在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力的平衡條件為合力為零
(2)在共點下作用下的物體,如果所受合力為零,一定處于平衡狀態(tài)
(3)推論:
a.當物體受到三個力共點力的作用而平衡時,其中的任意一個力必定與余下的兩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b.當物體受到三個力共點力的作用而平衡時,任意建立直角坐標系并分解不在坐標軸的力,沿兩個坐標軸方向的合力均為零
c.三個共點力構成封閉的三角形
(引導學生將此推論拓展到多個共點力平衡時的情景)
(三)、練習鞏固
1.課堂例題:用繩子將鳥籠掛在一根橫梁上,如圖所示,若鳥籠重19.6N,求繩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啟發(fā)學生用剛剛的實驗結論求解)
2.作業(yè):思考課本P93的1、2、3、7;完成課本P93的5、6、8(做在作業(yè)紙上)

四.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這個條件得出后,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這個結論的。關鍵在于接受與掌握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許多學生結論都能朗朗上口,但一到應用就手足無措。因此本節(jié)課創(chuàng)造性的引導學生,將原本是平衡條件的推導與應用的結論,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探究、總結得出。學生對自己實驗得到的方法和結論印象深刻,這有利于學生對規(guī)律的理解,最后通過例題讓學生體會到結論的應用。這是這節(jié)課的一個突破方面。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獨創(chuàng)性地進行實驗,這也是本節(jié)課著力引導的一方面。雖然學生的思維不可能脫離前幾節(jié)課的合成與分解的思路,但多種角度、方法的引導將有利于學生開拓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yi/60558.html

相關閱讀:4.3 牛頓第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