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學習指導:自然語言與母語的聯(lián)系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英語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編者按】自然語言首先是指人類社會在自然形成和發(fā)展中,在社會生產中集體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有聲語言。文字作為記錄有聲語言的符號是自然語言的延伸,但不是核心部分。如果說我們對“自然”的感覺也有程度的話,那么文字的“自然程度”就要低于有聲語言,這是因為發(fā)聲并學習說話是人作為高級動物的本能,而讀書寫字則不是人的本能,是后天接受教育的結果。

然而,僅“自然”二字的含義從另一方面來說,自然語言還可以指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在其環(huán)境中“習得”的母語。因此,我們可以說,雖然任何母語都是人類的自然語言,但自然語言并非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是母語,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同樣的自然語言有時是繼母語之后在雙語環(huán)境或雙語社會中主要通過實際使用學會的第二語言,有時是在自己的母語環(huán)境中通過學校教育學會的外語。所以,同樣的自然語言對于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人來說具有不同的意義,學習的方法和目的、使用的范圍都有差異。人們一船總覺得學習、使用母語更顯得“自然”一些,因此也就更加自信一些,而學習、使用外語就多少有些因難,不再感到那樣自然、自信,這完全是外語的特性所決定的。

實際上,語言本身就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自然產物,之所以還要冠以“自然”二字,主要是因為人類社會還有一些由個人設計、創(chuàng)造的非自然形成的語言,比如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的各種“世界語”,當今社會各種符號語言,各種計算機程序語言等都不是自然語言,而是所謂的“人工語言”。

與人工語言相比之下,人類自然語言有如下突出特征:

首先,自然語言必然先以口語的形式產生而后有其記錄符號——文字。實際上,在人類自然語言中,只有沒有文字的語言,而不存在沒有語言的文字。雖然過去的一些語言已經分化、消亡,只留下了文字(如古拉丁語),但這些遺留的文字仍然是已消亡的有聲語言的記錄.在歷史上仍然產生于口語之后這個事實并不能改變。

其次,自然語言中的聲音與其所指示的客觀存在或所表示的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從總體上來講并非總是有很強的理據性,而是有一定的任意性。由于語言具有任意性,同一個事物或概念在不同的語言中表現(xiàn)為不同的有聲符號,而相同或類似的有聲符號也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任何一個學習語言的人如果總是提出為什么用某個聲音、某種書寫來表示某種事物或概念的話、那么他并不能總是得到完全滿意的答案。

再次,語言與文字結合構成一整套符號系統(tǒng),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可論證性。因此語言的任意性雖然是語言的屬性,但這種任意性也是相對的,主要是相對于有聲語言的基本成分與其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而言的。在一種語言體系內部,尤其是在語言的延伸部分——文字中,我們常常也可以找到有聲符號與其所表示的意義之間的關系,比如象聲詞和未經簡化的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看到有聲語言或文字符號與其所表示的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常?梢杂靡粋詞的發(fā)音解釋另一個類似的詞的發(fā)音,用一個詞的拼寫解釋另一個詞的拼寫,或用一種結構論證另一種有關的結構。

因此,總的來說,語言符號既有任意性又有相對的非任意性。①正是這種雙重特性為語言的自然學習、系統(tǒng)掌握、靈活運用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提供了可能性。

母語是人類必然要學習的自然語言。而且,任何一個在正常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的正常的人都必定自然而然地學會母語。人之所以能夠自然輕松地學會母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學習母語的過程與人的生理與心理發(fā)展完全同步,與人逐漸接觸社會、獲得知識的過程完全同步,人的母語能力是伴隨著人的成長而發(fā)展的。正因為如此,語言學家一般把人獲得母語能力的過程稱之為“習得”。實際上.沒有人感到學習母語像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那樣困難,更沒有哪個正常的入學不會母語?偟膩碚f,母語學習的過程正像人類自己發(fā)展過程本身那樣,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60410.html

相關閱讀:英語在線閱讀 種植幸福_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