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文化”
要認識目標語文化更要認識母語文化以及兩者間的差異。高一虹老師在《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2000年)一書中列舉了文化教學中要認識到的種種差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的不同:
語義差異:高老師列舉了 individualism 與comrade 兩個詞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區(qū)別。我們平時常涉及的還有不少詞,如,fat, strong, aggressive等等。有一次,一位的房東從美國來看望我和朋友,我的朋友看到她,高興地說,LaVonne, you look strong! 房東事后和我說,她感覺怪怪的,也許那位朋友想表達healthy的意思,然而 “strong”給她的感覺就是 “masculine”。
語法差異: 高老師以英語的虛擬語氣為例,闡述并論證了由于漢語中沒有類似的結構,因此導致中國人反事實推論的能力不及母語是英語的人。這讓我想到了虛擬語氣在交際中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它往往被人用來委婉地表達建議。在國內,不少英語學習者,包括我們教師自己,習慣用You’d better 來提建議。對You’d better 一詞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是這樣解釋的:
You use had better or 'd better when you are advising, warning, or threatening someone, or expressing an opinion about what should happen.
可見had better 的語氣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單一,其運用也不是那么隨意。西方人在交往中十分尊重各自的獨立性,他們不習慣隨意給人居高臨下的建議,所以他們常用的結構就是虛擬語氣。If I were you ,I’d…/ Should we…, we would…/ If you… , you would have done better. 如果我們在與學生進行日常課堂語言交流時(不僅僅只是為了傳授或操練某個語法項目)也能關注到這些層面上的文化差異,那么我們與學生的溝通將不只停留在語言或文化知識的層面上,而是在以身傳教,不言而喻之。
語篇差異: 高老師以兩篇英文作文做比較,用“規(guī)規(guī)矩矩地寫”和 “自由自在地說”來分別概括一位以漢語文化為背景和一位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英語學習者存在的語篇差異。高老師將其語篇的話語方式、話語基調和話語范圍綜合在一起,揭示出了作者在社會生活中實際運用語言的情況,分析了文化對語篇的影響。受到影響的語篇又反過來影響著作者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針對漢語文化對學生語篇的影響,她建議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做到“從心所欲不逾規(guī)”,在說和寫兩方面都成為真正的自由人。這讓我聯(lián)想到我的學生第一次與美國的pen pals交換書信的往事。當時還沒有電子郵件,中國學生的書信字跡工整,語法規(guī)范,深得外教的好評。當時我自然十分竊喜,然而對學生在內容上的蒼白卻沒有察覺。
語用差異:一個字謎游戲的不同解法解密了漢文化背景下的學生積極、直接、以交流信息、建立人際交往為中心的交際策略。此外,語言文化差異包括體態(tài)語和語言態(tài)度的差異。教師的肢體語言、裝束、教室座位的安排等等,都能體現(xiàn)出差異。真的有很多可以思考下去的呢!
二、探識“文化”
1.自我教育
文化知識的輸入以及有意識的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顯性的文化教學,然而文化教學不同于語言教學的最根本之處,我以為在于它是無形的,是P.W. Jackson 所說的潛在課程,需要我們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英語文化教學應始于教師自我文化教育,一個優(yōu)秀的英語語言教師也必定同時接受了東西方文化的熏陶。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接受到良好的英語文化信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那么努力讓自己成為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讓他們每一次與我們的接觸都成為間接體驗優(yōu)秀文化的 “天賜”(每天都能給予的) 良機。
2.預期肯定
陪同英美外教購物時,我發(fā)現(xiàn)他們,無論是在一家頂級購物中心還是市場小攤,無論他們有意購買還是window shopping, 他們對商店里的商品常常是贊口不絕。我想,這種贊美其實是一種預期的肯定,肯定店主是一位品位高雅的人,所以其商品才會博得眾人的喜愛。同樣,大家都知道在英語語言國家,當您夸一位女士衣著美麗時,她總是毫不謙遜地說謝謝,其實,她是在肯定您的審美觀呢!我又聯(lián)想到我們?yōu)槿烁改傅模袝r看到孩子進了書房就開始呵斥,又要上網(wǎng)了!直到孩子怒氣沖沖走出來辯解,我們還是心存疑慮。因為我們對孩子的預期就是負面的,所能得到的也只能是誤會和代溝。所以當我們解讀學生的行為時,預期的肯定還是否定will make a big difference。
3.多文化間交際
現(xiàn)代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還有一個更為寬泛的內涵: 多文化間交際 ―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比如,我們都知道美國人把自己的國家諧稱為salad bowl,其民族構成及其豐富,你和來自美國東部的人說soda; 和露雪來自Montana, 來自Minnesota的人并不知曉;早些時候,Fun牌牛仔服在國內盛行一時,然而我們的不少美國外教卻從未聽到過。再比如說我們學校聘用的外教從最初的同一個國家甚至同一個地區(qū),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擴大到美國、英國、澳洲、新西蘭、甚至有背景文化來自伊朗、馬來西亞等國的。同是來自UK的教師,來自蘇格蘭的外教對自己的民族格外的自豪。確實,看看人類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從地面的瀝青到床頭的電視,蘇格蘭民族確實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提醒學生與他們交流就要有別于來自英格蘭的老師,甚至還要兼顧這兩個民族的情感。我們的跨文化交際還需要我們有更多的包容心。我不時聽到一些教師和學生抱怨某個外教的口音,其實不同的方言和口音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83335.html
相關閱讀:高三英語學習高考英語考試大綱核心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