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談歷史學習經驗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李艷(北京大學法學院)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學習已成為人生的重要需求。從適應與發(fā)展兩大任務出發(fā),樹立自主型的學習觀,自覺地、能動地、有目的地從事學習活動,“懂學”、“會學”,已成為時代對人的迫切要求。?
  對于歷史教材學生一般都能看懂。在歷史領域里,“知”與“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與少、深與淺的差異。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參考書(《辭!、教師教學參考書、書籍等),學會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提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選擇信息的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進而達到認知目標、技能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和諧統(tǒng)一呢?首先,要把握一個根本點:準確、完整、系統(tǒng)、牢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歷史基礎知識。其次,要抓住兩個觀點:
 、賹滩膬热葸M行有效地歸納整理,構成完整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體系;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認識歷史,包括科學地評述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評價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等。?
  在初中時,歷史對于我來說只是一門副科,只要考及格就行,當時我的歷史學習幾乎沒有什么方法,只要死記硬背就可以得高分,但這只適用于初中的歷史,并非是我今天要講的歷史的正確學習方法。所以,我強調一點:歷史決不是可以靠記憶就能攻克的簡單課程,它同樣要求掌握特殊有效又科學的學習方法。?
  我是從高二開始將歷史作為一門主科來學的,這是由于我本人特定的情況所決定,因為我很晚才決定選擇文科,在此之前我從未給予歷史足夠的重視,這可以作為一個反面的例子。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在我的同學中,越早重視它的人越輕松,而我對此認識比較晚,所以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時間在它上面。我建議那些早已決定選擇文科的人,一定要從初中,最晚高一時就開始注意積累歷史方面的知識。它有一個知識沉淀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絕對不可以存有“臨陣磨刀快三分”的僥幸心理。如果時間充裕,就能夠詳細地了解歷史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將歷史分成若干獨立的部分,因為這會使你看不清完整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點概面的錯誤,而造成不能掌握歷史的真正內涵,也許在個別的細節(jié)題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綜合論述性的題,就只會出現(xiàn)將凌亂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況,留給改卷老師的不好印象,會大大影響你的得分。?
  歷史是記憶量最大的課程之一,厚厚幾本書,內容多,頭緒繁雜,如果沒有科學的記憶方法,就很難把握好。我認為學歷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對比:古今對比、中外對比、背景對比、特征對比……要善于將不同的歷史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在對比中掌握這些事件的實質。此外,課本非常重要,高中化學。高三那一年,我把整套教材看了三四遍,根據老師的復習進度(但比老師的速度快一本書左右),在這樣一遍遍的復習中,我的收獲每一次都不一樣。認為看得越多,我所理解的層次就越深入,所以并非無效率的重復,而掌握越多,我所用在一本書上的時間就越少,進度就越快。同時輔之以習題,這樣,到了高考前,我雖未達到“在腦子里翻書”的境界,但也對教材相當熟悉,最基本的史實記得很牢固。歷史對文字組織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時一定要多加鍛煉,多做些文字題,不要圖省事而只做選擇題,不愿練習問答題、材料解析題。而且這對語文的寫作能力也有較高要求,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慮組織語言。歷史和政治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了鮮明對比:歷史是在整篇灰色的史實中,偶爾穿插幾行結綸、規(guī)律之類的亮點,用以串起那些事件、因果;政治則是在通篇明亮的理論敘述中點綴若干事例,有的是從正面加以強調,有的從側面給予反證。在歷史的年代和政治的“理論體系”這兩條主軸兩側,分布著各式各樣經過細心挑選、適當排列的客觀事實。歸根到底,學生要做的“就是一一對應”。知道哪個年代發(fā)生了何等史實及前后因果叫縱比;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發(fā)生了類似史實的分析叫橫比。政治中哪一個提法由哪些論據支持或這一論據是針對哪個提法而產生的,必須區(qū)別清楚。于是在無數(shù)單選、解析、問答的磨練中,你日漸熟悉的知識點終于織成了一張網,將每一道考題牢牢地攬在其中,而不放過一條“漏網之魚”。?總之,歷史是需要不斷積累的一門課程,只有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收獲,學好了歷史,不但可以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而且可以為明天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偉大祖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正等著我們去探索追求!?

  朱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歷史是蠻有趣味的一門課。許多人畏懼歷史,認為有太多的史實需要背誦,況且題目千變萬化,實在難以把握。我覺得,只要對歷史樹立濃厚的興趣,學起來就很簡單,不費太大的功夫。平時考試,我的歷史成績也不算很好,但我從來就沒有灰心過,因為歷史題雖不少,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考察你的記憶能力的,只要你把書背會了,這種題并不難做.一類是側重于考查歷史思維和歷史分析的,這一部分題目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書背得再多也沒用。因此,每次歷史考試之后,你都要看清楚了,究竟是在哪一部分失的分多,如果分數(shù)主要是靠死記硬背的題堆出來的,那么你的歷史成績再要提高將會很困難;如果分數(shù)主要是靠思維分析得來的,那么你的分數(shù)有望再上一個新臺階。我認為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的惟一途徑是多接觸些歷史著作,多對歷史發(fā)展做些理性分析。?

  劉春東(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
  下面說一下歷史的學習。先說課內,第一就是要熟悉教材。我當時把教材精讀了數(shù)遍,一般是逐字逐句地讀,不放過課文的注釋和插圖。然后要背教材,各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背的時候我通常是先讀一遍要背的內容,然后邊寫邊記憶。過一段時間后,再在腦子里如放映電影一樣地重過一遍。由于記憶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其間伴隨著遺忘,所以在進行下一步的時候,有必要再對前邊的內容簡略地重復一下。我的記憶就是這樣在迂回中不斷前進的,效果還不錯。在記憶過程中也有多種方法,如記理論性的知識時,要注重理解性的記,通常是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表達或是引出具體的實例,這樣有助于使干癟的理論的種子在大腦中萌發(fā)出芽。如記憶過程性的知識時,可以將自己置于當時的環(huán)境中,即幻想出一個場面,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員,這也算是一種聯(lián)想式記憶法吧。對于章節(jié)的安排,可以按照教材順序去記憶,然后再分成各個專題來記憶,還可以以時間為順序,古今中外結合在一起來記憶。總之,要把教材內的知識分割成若干個小點,通過排列組合成若干個塊,再排列組合成若干個面,這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歷史的課外閱讀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可以瀏覽一下比較有名的史學家的觀點,找到與我們的學習聯(lián)系緊密的部分,加以分析掌握,是大有好處的,尤其對問答題來說。特別要說明的是應該掌握唯物史觀,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并加以運用。

  鄧芳(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
  對歷史,則要注意理出線索。既應按時間順序(一個國家、政黨或地區(qū)在不同時代政治、經濟、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狀況),也應按空間順序(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國家、地區(qū)發(fā)生的大事。)例如共產黨在各歷史時期的活動,一戰(zhàn)后帝國主義各國的狀況,等等。這樣,答題的時候就可以先限定時間上下限和空間范圍,再在這段時空內抽出相關內容組織一下答上去。整理線索對時空跨度大的世界近現(xiàn)代史問答題是十分有用的。平時學習過程中還應注意把一些相似的小問題歸類,如各國法西斯的上臺時間、北京在各朝名稱的更替等,以應付選擇性的題目。另外,答題時還應注意史論結合,要有評論性的語句,不能光羅列史實。因此,要注意書上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有的老師講的書上沒有的觀點更要注意記下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2418.html

相關閱讀:2013高考歷史復習熱點:從《水滸傳》到《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