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功過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由地理網(wǎng)資料整理

  黃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態(tài)問題是水土流失異常嚴(yán)重。這里的年降水量雖然只有300—550毫米,但降水強度卻比較大,往往一兩場大雨或暴雨就占到了全年降水量的一多半。加上黃土疏松多孔、地面多起伏,坡度較大且缺乏森林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開墾陡坡、砍樹鏟草等人為因素,水土流失面廣量大是意料中的事。

  人們把地表每平方千米每年的土壤侵蝕量稱為土壤侵蝕模數(shù),我國南方各地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介于 300—1000噸/平方千米,而黃土高原則普遍超過5000噸/平方千米,其中窟野河流域的一些地方更達到3.57萬噸/平方千米,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之冠。

  在流水侵蝕作用下,黃土高原破碎了。不僅溝壑縱橫,而且地勢崎嶇。流水沖走了土壤,也帶走了肥料、有機質(zhì)和礦物營養(yǎng)。大量黃土從高原面而溝谷而黃河干流,使得汛期的黃河水幾乎變成了黃泥漿。我國周秦時期就已有黃河“一斗水七升泥”之說,《漢書·溝志》也說黃河“一石水有六斗泥”,此說并非夸張。1971年7月27日在三門峽觀測站曾測到每立方米666千克的含沙量,就與古書上寫的很相近。但這當(dāng)然只是大雨后在某些河段出現(xiàn)的特殊情況,三門峽多年平均含沙量是 37.6千克/立方米。然而,絕不能小看這個數(shù)字,與長江相比,它可是大得驚人:長江最后一個高等級觀測站大通站年平均含沙量僅為0.53千克/立方米,含沙量最高的支流漢水也只有3.24千克/立方米。主要由于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黃河年輸沙量達 16億噸之巨,而水量是黃河17倍的長江也只不過才5億多噸。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實實在在已成為我國西部的心腹之患。

  然而事情還有其另外一面。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使高原本身形成了眾多河谷,次生黃土的堆積又使這些河谷形成了雖然略嫌狹窄卻既近水源又富灌溉之利的河谷平原——關(guān)中平原。于是這里出現(xiàn)了北國江南一般的錦繡田園,城市作為人類文明之花也在這里綻開。而從黃土高原“流失”的黃土,則在東邊填平了大海,堆積成了廣闊的黃淮海平原。如果沒有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僅僅7400年前還停留在北京、石家莊、新鄉(xiāng)一線的海岸線,也不會如此迅速地東移到目前的位置,富庶的黃淮海平原恐怕至今還靜靜地沉睡在海底。至于著名的黃河三角洲,更是一塊年輕而且不斷增長的土地,如果沒有了黃河泥沙年復(fù)一年的補充,必然會被渤海海浪一寸寸地吞噬。

  為華夏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黃土高原,今天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已成為荒涼、貧困和落后的同義語。水如油、土似金的黃土高原再不能任由水土流失恣意妄為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繼續(xù)被破壞,于是人們頑強地興起了種草種樹、修建梯田、挖水平溝、打窯蓄水、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直到大搞提水灌溉的熱潮。黃河下游的人們面對來水量日益減少甚至不時斷流的嚴(yán)峻事實,卻有另一番思量,我這里地勢平坦、熱量豐富、交通便捷,每一滴水的效益都比黃土高原高,為什么不放更多的水下來呢?看來,為了黃土高原和黃河下游各得其所,喊了四十多年的南水北調(diào)西線工程確實不容再拖,應(yīng)盡快付諸實施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07753.html

相關(guān)閱讀: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7% 能源安全形勢嚴(yán)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