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同學們距離高考還有將近四十天的時間了,同學們到這個時候應該把高中的知識復習得差不多了,但在最后這四十天中,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對知識的復習來提高一定的分數(shù)。比如文綜當中的地理,有一些重點知識點,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才能更有把握拿到更多的分數(shù),F(xiàn)在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篇關于高考地理怎樣在最后四十天復習的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學科研究的范疇較廣,但地球運動、天氣與氣候、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地理學主干知識內容,一直是高考的重點,命題者會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分析、加工、提煉,從中抽象出知識的本質,然后輔以新穎的資料、信息,或是從另一側面、換一角度進行命題;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我們真正牢固地掌握了相關的原理,完全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但最后四十天的復習不是之前復習的重復,應將這些知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重組為幾個專題。如等值線知識,地圖部分學習了等高線、氣候部分學習了等溫線、等壓線、等降水量線,工業(yè)部分有等運費線……這些等值線雖然各自表示的地理含義不同,但它們的繪制原理是相同的,它們所具備的特征也是相似的,復習時我們可進行等值線專題復習,總結出等值線的一般規(guī)律,然后再用這些規(guī)律去解決具體不同的問題,這樣即使在高考中碰到從未見過的新穎等值線,也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從總體上來看,高考地理四大專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qū)域地理、選修部分)的復習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自然地理是最難的。對文科生來說,自然地理是文科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
在復習中,形成自然地理知識的骨架,分析知識形成的情境,情境材料有文字也有圖表等,可通過分析各種情境材料推導出結論,從而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比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大氣環(huán)流形成變化等,同學們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分析并綜合概括,推導出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的過程中,能形成思路清晰、因果關系明確的條理化知識。
復習時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線索,是對知識的加工和重組,需要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間的聯(lián)系;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聯(lián)系;自然地理與區(qū)域地理的聯(lián)系;自然地理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等,形成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結構或框架,確保在考試中作答思維的完整性、邏輯性。
要加強自然地理概念的理解。比如常見易搞錯的概念一般有7個:零度經(jīng)線、零點子午線與180度經(jīng)線。暖鋒鋒前雨與冷鋒鋒后雨。凸岸與凹岸。上中天與下中天。集水線與分水線。槽線與脊線。颶風、臺風與熱帶風暴。在最后這四十天的復習當中一定要有所側重的復習。
以上就是關于高考地理怎樣在最后四十天復習的內容,同學們對于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同,所以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復習內容的調整,總之,只要這四十天的復習是有效果的,那我們的這段時間就沒有被浪費,最后小編祝大家能在高考中發(fā)揮出自己的實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58451.html
相關閱讀:淺談地理教學中電教手段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