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卜算子》杜安世詞作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全宋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卜算子·樽前一曲歌》是宋代詞人杜安世的作品。此詞描述一次宴會上的情景,抒寫聽歌后的感懷,表現(xiàn)了難以訴說的哀愁。上片寫聽歌情景,寫歌者的悲凄。樽前一曲,含意千重。未歌而淚先流。下片寫聽者的深切同情。此情此景,令人不忍聞問。全詞通篇抒情,深沉哀婉,含蓄細膩,雖篇幅短小,但蘊藉深沉,隱含著離愁別恨。其風格近于唐代白居易的敘事長詩《琵琶行》。

【原文】

卜算子⑴

樽前一曲歌⑵,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時淚已流,恨應更、多于淚⑶。

試問緣何事⑷?不語如癡醉。我亦情多不忍聞,怕和我、成憔悴。

【注釋】

⑴卜算子:詞牌名。

⑵樽前:在酒樽之前。一作“尊前”。

⑶恨應更、多于淚:按《卜算子》詞調,結句本為五字句,此處加一字,為襯字。下闋結句同。

⑷緣:因為,由于。

【白話譯文】

  美酒當前,歌女高唱一曲,歌中似有千重含義。她在剛要唱歌之時已經(jīng)淚流滿面,恐怕她心中的苦恨比淚水還多。

  我試著問她,為何事而如此悲傷?她如癡如醉,沉默不語。我也是個多情人,聽不了傷心人說傷心事。唯恐兩人同病相憐,共同悲歌。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作者聞歌傷懷之感,其情事大致類于白居易之《琵琶行》,然而小詞對于長詩,在形式上有尺幅與千里之差別。

  上片寫歌女的演唱,相當于白詩對琵琶女演奏的敘寫。“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一曲歌而能具千重意,想必亦能說盡胸中無限事;而這“無限事”又必非樂事,當是平生種種不得意之恨事。這是從后二句中“恨”“淚”等字可得而知的。首二句巧妙地運用了對仗加頂真的修辭,比較一般的“流水對”更見跌宕多姿,對于歌唱本身亦有模似效用。“才欲歌時淚已流”一句乃倒折一筆,意即“未成曲調先有情”。

  “恨應更、多于淚”,又翻進一筆,突出歌中苦恨之多。白居易詩對音樂本身的高低、疾徐、滑澀、斷連等等,有極為詳盡的描摹形容。而此詞抓住歌者形態(tài)特點層層推進,啟發(fā)讀者去想象那歌聲的悲苦與宛轉。

  “試問緣何事?不語如癡醉”,對歌女的悲凄身世作了暗示,相當于琵琶女放撥沉吟、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但白詩中的詳盡的直白,此完全作了暗示的處理。當聽者為動聽的演唱感染,希望進一步了解歌者身世時,她卻“不語如癡醉”。這樣寫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妙。

  末三句寫詞人由此產(chǎn)生同情并勾起自我感傷,相當于白居易對琵琶女的自我表白。但此詞卻只說“我亦情多不忍聞”,好像是說:歌女不語也罷,只怕我還受不了呢。由此可知,這里亦有一種同病相憐、物傷其類的感情,因此以至于“怕和我、成憔悴”。

  和白居易《琵琶行》不同的是,這首詞善抒情,妙懸念的設置,化實為虛,得其空靈。同時,此詞運筆頗饒頓挫,上片用遞進寫法,下片則一波三折,讀來引人入勝。《卜算子》詞調上下片的兩個結句,本為五言句,此詞則各加了一個襯字變成六言句(三三結構)。大凡詞中加襯字者,語言都較通俗,此詞亦然。

名家點評

  薛礪若《宋詞通論》評此詞:他(指杜安世)的《卜算子》,非深于情思者,絕無如此深刻。非工于描寫者,絕無如此自然。

【作者介紹】

  杜安世,宋代詞人。生卒不詳,字壽域,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度紓渥妗贩Q為“杜郎中”。有《杜壽域詞》一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ci/quansongci/649844.html

相關閱讀:《全宋詞》之晁補之的詞集
梁明夫的詞集
《齊天樂》周邦彥詞作鑒賞
吳淑姬的詞集
李處全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