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涼州詞》原文翻譯 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張籍《涼州詞》原文翻譯 賞析

張籍《涼州詞》原文

【其一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其二

古鎮(zhèn)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

【其三

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張籍《涼州詞》翻譯

待更新

張籍《涼州詞》賞析

《涼州詞》是樂府詩的名稱,本為涼州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作詩,描寫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戰(zhàn)事。安史之亂以后,吐蕃族趁虛大興甲兵,東下牧馬,占據(jù)了唐西北涼州(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等幾十個州鎮(zhèn)。詩人張籍目睹這一現(xiàn)實,感慨萬千,寫了《涼州詞三首》,從邊城的荒涼、邊塞的侵擾、邊將的腐敗三個方面,再現(xiàn)了邊城慘淡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邊事的深切憂患。

【其一

第一首詩描寫邊城的荒涼蕭瑟。前兩句寫俯仰所見的景象!斑叧悄河暄泔w低”,仰望邊城上空,陰雨籠罩,一群大雁低低飛過。詩人為何不寫邊城晴朗的天空,卻選擇陰沉昏暗的雨景,因為此時詩人無心觀賞邊塞的風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邊城人民在胡兵侵擾下不得安寧的生活。為增強哀景的氣氛,作者又將這暮雨雁飛的景置于特定的時節(jié)里。邊城的陰沉悲涼,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這時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卻是萬物爭榮的春天!疤J筍初生漸欲齊”,俯視邊城原野,蘆葦吐芽,如筍破土,競相生長。這句已點明寒氣消盡,在風和日暖的仲春時節(jié),邊城仍然暮雨連綿,凄涼冷清,很容易啟人聯(lián)想那年年歲歲的四季悲涼了。這兩句寫景極富特色。俯仰所見,在廣闊的空間位置中展現(xiàn)了邊城的陰沉;暮雨、蘆筍,上下映照,鮮明地襯托出美好時節(jié)里的悲涼景色,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后兩句敘事。在這哀景之下,邊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絕句又不可能作多層面的鋪敘,詩人便抓住發(fā)生在“絲綢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無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句中的“磧(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鎮(zhèn),此時已被吐蕃占據(jù)。眺望邊城原野,罕見人跡,只聽見一串串的駝鈴聲消失在遙遠的沙漠中,這“遙過”的鈴聲勾起了作者的遙思:往日繁榮的“絲綢之路”,在這溫暖的春天里,運載絲綢的商隊應當是絡繹不絕,路過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絲綢之路受阻,無數(shù)的白練絲綢不再運往西域交易,“應馱”非正馱,用來意味深長。詩人多么盼望收復邊鎮(zhèn),恢復往日的繁榮!“應馱”這點晴之筆,正有力地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愿望,從而點明了此詩的主題。

這首絕句,寫景敘事,遠近交錯,虛實相生,給讀者的聯(lián)想是豐富的。一、二兩句實寫目見的近景,以荒涼蕭瑟的氣氛有力地暗示出邊城的搔亂不安、緊張恐怖,這是寓虛于實;三、四兩句虛寫耳聞的遠景,從鈴聲的“遙過”,寫到應馱安西的“遙思”,以虛出實,在絲綢之路上,掠奪代替了貿易,蕭條取代了繁榮,這雖是出于詩人的遙想,但已深深地滲透到讀者想象的藝術空間。

【其三

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寫道:“涼州陷來四十年,河隴侵將七千里。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緣邊空屯十萬卒,飽食溫衣閑過日。遺民腸斷在涼州,將卒相看無意收!痹〉摹段鳑黾俊芬舱f:“一朝燕賊亂中國,河湟忽盡空遺丘。連城邊將但高會,每說此曲能不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涼州淪陷未收的原因,是守邊將領的腐敗無能。張籍的第三首詩正是表達這個思想主題,而詩的風格迥然有別!傍P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边@兩句寫景,點明邊城被吐蕃占領的時間之久,以及景象的荒涼蕭瑟!傍P林關”,在今甘肅臨夏市西北。安史之亂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處在鳳林關以西,隨著邊城四鎮(zhèn)的失守,鳳林關亦已淪陷。在吐蕃異族野蠻掠奪、橫暴奴役下,鳳林關內,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歲歲年年只見寒水東流,白草叢生,黃榆遍地,一片蕭條。這里,詩人既用“白草黃榆”從空間廣度來寫鳳林關的荒涼,又用具體數(shù)字“六十秋”從時間深度來突出鳳林關災難的深重!傲铩边@不是夸張而是寫實,從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鎮(zhèn)失陷,到詩人公元824年寫這首詩時,已是六十年還未收復。國土失陷如此之久,邊民災難如此之深,為什么沒有收復?原因在哪里?由此詩人發(fā)出了深沉的感慨、憤激的譴責。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鼻熬鋵戇厡⒇熑蔚闹卮蟆!敖猿兄鞫鳚伞保f明了邊將肩負著朝廷的重命、享受著國家的厚祿、擔負著人民的重望,守衛(wèi)邊境、收復失地是他們的天職。然而六十年來失地仍在吐蕃的鐵蹄下,這不是國政內虛、邊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邊的將領無人提起收復涼州。邊將享受著國家優(yōu)厚的待遇,卻不去盡職守邊、收復失地,可見其飽食終日、腐敗無能。這兩句一揚一抑,對比鮮明,有力地譴責了邊將忘恩負義,長期失職,實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嘆。

此詩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詩人不是從正面圍繞主題來敘述,而是從側面落筆,這是此詩的一個顯著特色。一、二兩句從空間和時間描寫邊城深重的災難,看來似乎是控訴吐蕃的侵占罪惡,而聯(lián)系最后一句“無人解道取涼州”來看,詩人的用意是在用現(xiàn)實來譴責邊將,正是他們的失職而帶來的長期失陷,邊將已成了歷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鮮明的對照,嚴正譴責邊將無才無德,面對失去的山河熟視無睹。這一景一情,從側面有力地突現(xiàn)了卒句主旨的表達,義正辭嚴,酣暢淋漓。

【張籍的詩詞全集(425首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633834.html

相關閱讀:后漢書?列傳?耿?列傳原文及翻譯
我以我血薦軒轅
左傳?呂相絕秦(成公十三年)原文及翻譯 左丘明
王昌齡《雜曲歌辭?少年行二首》原文及翻譯 賞析
帶月荷鋤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