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fèi)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記承天寺夜游》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記敘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三(一)文言文閱讀回答10—14題。(11分)

【甲】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元豐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10.解釋文中加點(diǎn)的詞。(2分)

⑴翳( ) ⑵念( )

11.翻譯下面語句。(2分)

⑴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2.【甲】段寫太守日暮醉歸,這一段有描寫、敘事、更融入了 和 兩種表達(dá)方式,表現(xiàn)出全文主旨。(2分)

13.【乙】文中畫線的語句運(yùn)用了什么修辭?并分析其表達(dá)效果。(2分)

畫線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

14.【甲】【乙】兩文都是作者在被貶期間所寫,請比較其在思想感情上異同。(3分)

【答案】10.⑴翳:遮蓋 ⑵念:考慮、想到

11.⑴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12.抒情 議論

13.示例:運(yùn)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積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比喻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現(xiàn)出作者陶醉于這種清幽寧靜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對貶謫不沉淪,在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托,表現(xiàn)出曠達(dá)情懷。不同:蘇軾情感復(fù)雜,既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又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歐陽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寬和仁愛之心“與民同樂”。

【遼寧省沈陽市】二(一)閱讀選文,完成9~13題。(17分)

【甲】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if !vml]--><!--[endif]-->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乙】

方山子傳(節(jié)選)

蘇軾

方山子①,光、黃②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③為人,閭里之俠皆宗④之。稍壯,折節(jié)⑤讀書,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if !vml]--><!--[endif]-->。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釋】①方山子:蘇軾的老朋友,姓陳名?(zào),字季常。②光、黃:光州(今河南潢川)、黃州(今湖北黃岡)。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漢時的游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節(jié):強(qiáng)自克制,改變初衷。⑥矍(jué)然:驚奇注視的樣子。

9.請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3分)

⑴遂至承天寺 遂: ⑵相與步于中庭  相與 ⑶余告之故  故:

10.下面句子中加點(diǎn)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過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B.適見焉 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

D.問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動心忍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1.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 <!--[if !vml]--><!--[endif]-->然起行。

⑵此吾故人陳?季常也,何為而在此?

12.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13.比較閱讀【甲】【乙】兩文,蘇軾和方山子的人生際遇有何不同?他們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別是什么?(4分)

【答案】9.⑴遂:于是,就  ⑵相與:一同,共同 ⑶故:緣故,原因

10.B

11.⑴(我)脫了衣服想要睡覺,(只見)月光照入門內(nèi),高興地動身出門。

⑵這是我的老朋友陳季常(或陳?),為什么在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蘇軾:被貶官;方山子:“不遇” ②蘇軾:尋友、賞景;方山子:隱居

【四川省眉山市】一、6.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句的解釋不完全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2分)

A.不知為不知,是知(通“智”,聰明)也   利(物質(zhì))盡南海

B.朔(北方)氣傳金柝           然胡(為什么)不已乎

C.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智(聰明)子疑鄰        

D.猛浪若奔(飛奔的馬)          錦鱗(美麗的魚)游泳

二、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10分)

【甲文】元豐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2分)

A.念(思念、想念)無與為樂者     水尤清冽(涼)

B.凄神(感到心情凄涼)寒骨      乃記之而去(離開)    

C.相與(互相)步于中庭        悄愴(憂傷的樣子)幽邃      

D.但少閑(清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蓋(蓋子)竹柏影也

8.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潭中魚可百許頭       高可二黍許

B.如鳴?環(huán),心樂之      輟耕之壟上

C.全石以為底         以其境過清

D.乃記之而去         學(xué)而不思則罔

9.下列各項(xiàng)中,對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是( )(2分)

A.甲文以寥寥數(shù)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dá)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語言樸素而含有深長的意味。

B.柳宗元貶官后,為排解內(nèi)心的憤懣之情,不避幽遠(yuǎn),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寫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移步換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點(diǎn)來寫的。

D.以上甲乙兩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貶官后所寫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達(dá)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兩個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⑴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⑵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

【答案】6.C(“智”應(yīng)解為“以……為聰明”,即意動用法。)

7.B (A中“念”應(yīng)理解為“考慮、想到”;C中“相與”應(yīng)理解為“共同、一起”;D中的“蓋”應(yīng)理解為“原來是、大概是”。)

8.A(A的兩個“可”都是“大約”之意;B的“之”分別是代詞和動詞;C的“以”分別是“用”和“因?yàn)椤;D的“而”分別表示順接和轉(zhuǎn)折。)

9.D(D項(xiàng)中甲文表達(dá)的是樂觀豁達(dá),乙文則表達(dá)悲涼凄苦的思想感情。)

10.(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重點(diǎn)詞語為:斗、蛇、明滅)(2)(曹劌)于是進(jìn)宮拜見魯莊公,問:“憑什么作戰(zhàn)?”(重點(diǎn)句式:賓語前置,重點(diǎn)詞語:乃、見、以)(每句2分,根據(jù)重點(diǎn)詞語和句式考慮評分)

【江蘇省徐州市】二(一)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6—9題。(16分)

【甲】元豐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熙寧十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dú)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dāng)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fēng)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厦嬷,雖清遠(yuǎn)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鄙饺诵廊欢υ唬骸坝惺窃眨 

注釋:①放鶴亭:位于今江蘇徐州市云龍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sù):向,向著,沿著。 ④悒(yì):通:“揖”,作揖。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4分)

⑴念無與為樂者 念: ⑵相與步于中庭 相與:

⑶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或: ⑷故名之曰“放鶴亭” 名:

7.下列各組加點(diǎn)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①欣然起行 ②大道之行也

B.①升高而望,得異境焉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C.①作亭于其上 ②凍風(fēng)時作,作則飛沙走礫

D.①好之則亡其國 ②今亡亦死,舉大計(jì)亦死

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兩個句子。(6分)

⑴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⑵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9.下列對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3分)

A.甲文中的“閑人”包含兩層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B.乙文是詩人被貶徐州時所作,記述了他拜訪云龍山人時的一番問答。

C.乙文指出,好鶴與縱酒兩種嗜好,君主因之?dāng)y王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后豁達(dá)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D.乙文的著眼點(diǎn)不在“亭”,也不在“鶴”,而在贊頌它們高雅的主人。蘇軾以極其欣賞的態(tài)度摹寫了張山人隱居生活的無窮樂趣。

【答案】6.(4分)(1)考慮,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時 (4)命名

7.(3分)B(遠(yuǎn)看 A.①行走 ②實(shí)行、施行、推行 C.①建造 ②產(chǎn)生D.①使……滅亡 ②逃跑)

8.(6分,每句各3分,關(guān)鍵詞語解釋正確,句子通順即給分)

⑴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⑵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

9.(3分)C(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后的消極情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uedu/jixuwen/368433.html

相關(guān)閱讀:“家是母親的博物館,剛到北京那一”閱讀理解答案
“讓我看著你”閱讀訓(xùn)練及答案
學(xué)會感恩的900字閱讀答案范文
蘇叔陽《春天的夢》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螞蟻唱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