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于、哉、則、者、之
因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計之曰。②因取刃殺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讒之曰。
⑵依照,根據(jù)。例:①罔不因勢象形。(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②變法者因時而化。(因:這里有隨著的意思。)③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憑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夢吳越。④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⑤伺者因此覺知。⑥因河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著,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擊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師。
⑸通過,經(jīng)由。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⑹因為。例: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②后因伐木,始見此山。③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⑺緣由,機緣。例:于今無會因。
⑻沿襲。例:因遺策。
⑼繼續(xù)。例: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
于
⑴對,對于。例:①貧者語于富者曰。②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②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③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⑶與,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③燕王欲結(jié)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世業(yè)。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達于漢陰。②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⑸從,自。例:①子墨子聞之,起于魯。②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dǎo)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⑹在……方面。例: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雹诖似淙酥趧冢厍f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藍,而青而藍。(本義項是指后一個“于”。)
⑻被。例:①君幸于趙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⑼受。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本義項指前一個“于”。)
⑽向。例:①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本義項指后一個“于”。)②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
(11)給。例: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
「于是」
⑴在這時。例: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⑵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
⑶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這種情況下。例: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
⑸對此。例:于是余有嘆焉。
⑹從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虧林沖赍盤纏,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卻在這里撞見。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于是乎書。
--------------------------------------------------------------------------------
哉
⑴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例:①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
③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
④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⑵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呀”。例:①幸甚至哉,歌以詠志②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④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⑤斯則仆之褊哉⑥鳴呼哀哉
⑶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呢”、“啊”。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⑷表示祈使,相當于“吧”、“啊”。例:幸寧心哉!
--------------------------------------------------------------------------------
則
⑴卻,可是。例:①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②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
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④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
⑵那么,就。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及日中則如盤盂。
③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
④若備與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
⑤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⑶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例:《論語》六則。
⑷用在對比句中,相當于“就”。例:①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③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⑤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⑥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⑦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⑧晝?nèi)談t鬼見,暮臥則夢聞。
⑨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
⑸就是。例:①則者岳陽樓之大觀也。
②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③不然,則其所疏遠。
⑹原來是。例:①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
②臨視,則蟲集冠上。
⑺只。例:①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cè)右偏。
②不依公道則愛鈔。
⑻同“輒”,總是,常常。例:居則曰:“不吾知也!”
⑼原來已經(jīng)。例:①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②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則是)只當是。例: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
(則則)贊嘆的聲音。例:連呼則則。
--------------------------------------------------------------------------------
者
⑴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于“……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者:指人)
②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③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指事。)
④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
⑤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⑥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p>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⑧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者:指人)
⑨客何為者?(者:指人)
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者:指物,藥)
(11)又可怪者,在盜積賊,殺人重囚,氣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
(12)亦余昔欲登未登者。
⑵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詞組,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于“……的樣子”、“……似的”。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語之后,表示提頓或判斷。例:①北山愚公者,且九十。
②陳勝者,陽城人也。
③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語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設(shè)復(fù)句中,表示假設(shè),相當于“如果……”、“……的話”。例: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⑺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后,表示提頓。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殺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⑻放在數(shù)詞之后(翻譯時,要根據(jù)所列事物,在數(shù)詞詞后加上相應(yīng)的量詞和名詞)。例:①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②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此數(shù)者:這幾點。)
⑼放在后置的定語這后,相當于“的”。例: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
②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⑽放在時間詞之后,表示停頓,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①近者奉辭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jié)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
之
⑴他,她,它(們)。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shù)者)
②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
④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本義項指后一個“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們,指齊軍。)
⑥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訊之。(之:他們,旨獄中囚犯。)
⑧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話。)
⑨遽撲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本義項指后一個“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xué)》)
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③諸將請所之。
④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⑤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棄其家走之關(guān)中。
⑦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本義項指后一個之“之”。)
⑷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后一個“之”。)
②其上以構(gòu)脂、臘和氏灰之類昌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④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⑥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本義項指中間一個。)
⑸作賓語前置的標志。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讀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暴ぉし蜃又^也。(本義項指后一個之。)
⑹我。例: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
⑤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之以為戮:以之為戮。之:指我們。)
⑺調(diào)整音節(jié),無實義。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后一個之。)
⑻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③庸知其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語后置的標志。例: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然后驅(qū)而之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uedu/wenyanwen/490622.html
相關(guān)閱讀:《竊糟》閱讀附答案
“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公輸”翻譯
《贈醫(yī)者湯伯高序》閱讀及答案
閱讀下面《論語》中的兩個片斷,回答下面問題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