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外語?
2001年8月,我前往英國的愛默生學院學習華德福教育,2003年4月回國。目前國內流行從幼兒園就開始教英語,我的華德福老師埃瑞卡說,華德福不反對幼兒學習第二種語言,關鍵是怎么學。是每天必須學會幾個字母、幾個單詞或一兩句短語,還是讓孩子學唱英語歌,朗誦英語詩,培養(yǎng)一種對英語的感覺。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本質上是不一樣的,華德福教育提倡后一種,反對前一種。埃瑞卡說不是禁止教讀、寫、算,重要的是怎樣教,她的女兒3歲時讓媽媽寫名字,埃瑞卡邊寫邊結合名字中的字母形狀講了一個故事。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介紹華德福教育中的外語教學特色。
語言的感覺
我在華德福學校聽過小學一、二年級的德語課,老師空手走進教室,一連串優(yōu)美的德語詩和相應的動作,把孩子們全部吸引住了,我雖然一丁點兒也聽不懂德語,但通過老師的教學,我感受到德語的節(jié)奏、韻律和優(yōu)美。孩子們有時站在桌子旁,有時坐在桌子上,或圍坐成一個圓圈。老師用德語要求做一些動作,如把椅子輕輕放在桌子下面,或讓學生們輪流上講臺。老師用德語說:“跑!跳!蹲下!向左轉!”學生按指令做動作,做不出來就換另一位學生。老師還用德語描述一位學生的衣服,如衣服的式樣和顏色,或學生的發(fā)式和臉形等,其他學生猜猜是誰。德語老師給我的印象太深了,老師不教單詞的辨認或書寫,只是說。一、二年級滿堂德語,孩子們竟然都能聽懂。
桌子英文是“table”,吃的英文為“eat”,華德福的創(chuàng)始人斯坦納說不要用文字把兩種語言聯(lián)系起來,而要將語言直接和實物或動作聯(lián)系起來。他說:“兒童通過產生語言的物體學到外語,也就是從對物體的感覺上學到語言。語言有聲音,聲音一是用來表達心靈內在的感受,這是元音;二是用來表達外在的東西,這是輔音。我們要順著這種性質去引導孩子,而不要脫離了語言的內在性質!闭Z言的學習要從孩子的內在感受出發(fā),要和具體的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斯坦納進一步舉例說,比如在每一種語言中元音啊(a),都是表達驚異、驚訝、贊嘆;而元音噫(e),表示趕走、遠離,當一只蒼蠅飛到頭上,人們會說:“e!彼固辜{在給英國老師的講座中說道:“在現(xiàn)代教育下的人們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這種感受。他們認為文字就是寫出來的東西,或是用來抽象地描述事物。人們不再由語言感受到任何東西?纯此械脑颊Z言都還有感受在內;而在最進化的語言中,說話已經(jīng)是一種抽象的事情?纯茨銈兊挠⑽,許多單詞后半部已經(jīng)被扔掉,有的字則忽略了有感受的發(fā)音部分。但是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沉浸在對語言的感受中!
華德福的老師特林?芬森為了讓學生沉浸在德語的感受中,把自己裝成是“雙胞胎的哥哥”,他寫道:“一年級時,就在我要上第一節(jié)德語課之前的最后一分鐘,我靈機一動,我告訴學生們我的雙胞胎哥哥要來訪問他們。他看上去長的像我,動作也像我,但他只會講德語。開始他們根本不相信,但隨著德語課的進行,我的‘哥哥’顯然聽不懂英語。孩子們漸漸地學習用動作、圖畫和遲疑不決的德語表達他們的想法。我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德語環(huán)境,朗誦德語詩,唱德語歌,做德語游戲。我們學著用德語數(shù)數(shù)和用德語叫出教室里物品的名稱。由于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我的教學變得很容易:我只需帶一籃子水果,說出每種水果的德文名字,到了第二輪或第三輪,他們差不多全記住了。配合動作的許多詩和歌曲,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們漸漸地接受了我的‘雙胞胎哥哥’。”
華德福教育認為孩子們學習外語時心中一定要有喜悅的感覺,或至少感受到一個字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到這種內在的“流動”。
我在愛默生學院學習英語時,為了增加我們對英語的感受,老師教我們唱英語歌,還讓我們猜謎語,下面是兩個謎語:
Who is he that runs without a leg? With his house on his back?
I love to dance,
And twist and prance.
I shake my tail,
As away I sail.
Wingless I fly,
Into the sky.
What am I?
語言的意義
華德福學校一年級同時開設兩門外語課,學習外語能幫助孩子們理解和尊重另一種文化。德文中,頭叫做“Kopf”,英文中叫做“head”,在意大利文中是“testa”。斯坦納認為Kopf是一種圓形的東西,當我們說Kopf時,我們表達了事物的“形狀”,“testa”表達了頭的作用是建立或確認某些事情,“head”在英文中表達了頭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再比如細細體會arbre(法語,樹)、Baum(德語,樹)、tree(英文,樹),對于同一棵樹,在不同的語言中,由于聲音的不同,表達出樹的不同品質!癮rbre”有一種飄動感,細枝搖曳,像柳樹那樣!癇aum”像是樹干,有合攏、內聚和強壯的感覺!皌ree”則把我們引向很高的地方。特林?芬森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世界不完整的圖像,只有經(jīng)歷過許多種語言,我們才能親證到心靈體驗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文化的貢獻。就像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每位盲人只能摸到象的局部,人們講著不同的語言,也只能感受到事物的某個方面。”
英國公立學校通常到了五年級才開始學習外語,由于英語是全球最強勢的語言,一位學習漢語的英國留學生告訴我,英國學生學習外語遠遠不如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用功。而華德福學校則對外語格外重視,除了讓孩子及早地感受另一種語言外,還想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多掌握一種語言,我們就多了一種對人和事物的理解,有助于各國人民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語言是需要體會的,而不是用頭腦去思考,F(xiàn)今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用頭腦去思考語言。當他們翻譯時,他們查字典找一個正確的字。字典中找到“head”是“頭”,人們就以為它們的意思一樣,但其實并不一樣。每種語言表達的是事物的一個意義,它們并不完全相同,只能靠個人的體會才能理解不同語言的差異。斯坦納強調我們在教外語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
英語課上,我們還學習怎樣做面包。老師先發(fā)給我們每人一張紙,上面寫著做面包的配方和步驟,回家查字典看懂。第二天下午,兩人一組在學院廚房按照配方動手做,面包烤熟后,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做可以把英語的學習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加深對英語的體會。
123下一頁閱讀全文
學習語法
華德福教育認為,9~10歲之前,孩子的意識和周圍環(huán)境還沒有完全分離開來,最好不要給他們講解語法,不要告訴他們什么是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等他們有了和環(huán)境分離的意識后,他們才有可能觀察自己怎樣說話,在這之前,只需講話就可以。
9歲之后開始講解語法時,老師想盡辦法讓語法知識形象生動,便于孩子們的理解。下面這個例子是特林?芬森老師教學生詞性時,讓學生們表演的一個小品:
王室家庭坐在教室前面,每人戴一頂王冠。名詞皇后戴的是藍色的王冠,動詞皇帝戴一頂紅色的王冠,形容詞公主是綠色的,副詞王子是橙色的,下面是他們的演出。
全班:告訴我們是誰或是什么?
皇后:馬!(每次皇后給出一個不同的名詞,使游戲生動有趣。)
全班:什么樣的馬?
公主:一匹黑白色、有斑點的馬。
全班:這匹黑白色斑點馬做什么?
皇帝:奔跑。
全班:黑白色斑點馬怎么跑?
王子:快速的!
全班:黑白色斑點馬快速奔跑。
孩子們輪流戴上王冠,給出關鍵詞。班上其他孩子提問并組成簡單句子。重演過程中,允許“王室家庭”的成員喘息一會兒,想想怎樣回答。每次我們都不知道最后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句子,這項練習自始至終趣味盎然。全班既學習了句子結構,擴大了詞匯量,又參與了活潑歡快的集體活動——一項發(fā)展團體感的活動練習。
即使枯燥的標點符號,在課堂上也可以通過詩加以擬人化:
我是句號。
我喜歡安靜地坐著。
我結束每一個句子。
啊!我精力充沛,活躍又勇敢,
是一位敏捷、快樂的伙伴。
絕大多數(shù)的句子
都知道我,
逗號是我的名字,
有時候我太激動,
不停地說呀、說呀……
……
撇號,
縮短了一個單詞,
最后的聲音,
被擦得干干凈凈。
我在愛默生學院學習介詞語法時,老師請我們到戶外的草地上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用介詞來描述周圍的情況:什么在你的上方?什么在你的旁邊?什么在你的下面?等等。把介詞的學習和自己的位置聯(lián)系起來。
語言的聲音
無論是學習母語還是外語,華德福教育很重視口語的表達,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口述比識字、寫字和閱讀更重要。他們每天用大量時間練習朗誦,如兒歌、詩、散文詩等,還特別注意練習繞口令。斯坦納認為選擇兒歌應把聲音要素放在首位,聲音比內容或意義更重要。據(jù)說智障人聽故事時,常因為故事中的聲音發(fā)笑,他們聽不懂故事的內容,而正常人是因為聽懂故事內容而發(fā)笑。成年人對說話內容的注意遠超過對聲音的關注,而小孩子可能對聲音更敏感。繞口令本身沒有意義,但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他們陶醉在語言的奇妙聲音中。下面是兩個英文繞口令:
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shore,
The sea-shells she sells are sea-shell I? sure.
The loudly roaring lorry rolls along the road with its load.
華德福教育的另一個特色是講故事。有的時候,學生先聽老師講一個故事,然后學生分小組復述。他們還很重視戲劇表演,英語課上,我就曾和同學們排演過莎士比亞戲劇《李爾王》中的片段。我還觀看過華德福學校五年級學生用德語表演的一個短劇。通過觀看演出,家長們也從一個側面了解了孩子的學習情況。華德福學校沒有考試,戲劇表演相當于考試。
在我的英語課上,老師還做這樣的練習:給每個人一個音:t、d、s……然后講故事,當聽到自己的音時就站起來。老師還教我們用嘴呼吸,用喉嚨呼吸,用肺部、腹部,最后用腿、腳、全身呼吸,體會用不同的呼吸方式說“Hello”,用嘴呼吸說出的“Hello”短而膚淺,用全身呼吸說出的最深沉,老師說平時我們只用了7%的力量說話。學會用全身呼吸法說話,聽者會有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又會反饋到說話者。
我剛去英國時連“daughter”和“doctor”都會弄錯,但從來沒有一位外國人批評過我的英語。外國學生對我這位中國人很好奇,他們想了解我,通過我了解中國。他們問我問題,我要立即把心里想的說出來,由于是自己想要表達,學起來就比較快,3個月后一些外國人還驚訝我的進步呢。
有一次上課,我讀錯了一個英文單詞——foreign,老師沒有直接糾正我,而是說英文的發(fā)音有時真奇怪,這個單詞中的“g”竟然不發(fā)音。還有一次在廚房工作,一位美國學生告訴我從儲藏室拿些土豆,我聽成了西紅柿,明明是我英語聽力不好,可是他發(fā)現(xiàn)我弄錯后,反倒責怪自己發(fā)音不清楚。試想如果我一有語法錯誤,就被指正,別人是出于好心,但我肯定會喪失說英語的信心。
現(xiàn)在我可以用英語和英國人交談,卻害怕和中國人說英文。因為在國外講英語時,我很少考慮語法,能讓外國人聽懂就行,語言本來就是為了交流用的,不能為了語法的正確而犧牲說話。可是和中國人說英語,我就會非常擔心語法是否正確。我想中國老師教學生英語時,是否能多鼓勵學生用英語說話,只要能聽懂就可以,不必過多地強調語法正確。當然目前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和考試的要求是分不開的,但教學改革的趨勢是日益強化英語交流的重要性。
123下一頁閱讀全文
語言和運動
華德福教育最引人入勝的特點是把知識的學習和身體的節(jié)奏運動相結合,比如跟著歌謠跳繩,有節(jié)奏地拍手或踏步,有韻律詩伴奏扔球,尤其在低年級。即使像我這樣的中年人,在接受華德福教師培訓時,每次做動作,我都會興致勃勃地參加。英語課上,老師教我們用腳踩出節(jié)拍,先練習原地踏節(jié)拍,然后是邊走邊踏一首詩的節(jié)拍。他幫助我們通過身體的動作,理解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有時他用踏步的節(jié)奏來表示某行詩,讓我們猜是詩的哪一行。
再比如學生們朗誦詩《王國的鑰匙》:
這是一把王國的鑰匙
王國里有一座城市
城市里有一個鎮(zhèn)
鎮(zhèn)上有一條街道
街道上有一條彎彎的小巷
小巷盡頭有一個院子
院子里有一座房子
房子里有一間屋子
屋子里有一張空床
床上有一個籃子
籃子里有芬芳的鮮花
鮮花,鮮花
一籃子芬芳的鮮花
鮮花在籃子里
籃子在床上
床在屋子里
屋子在房子里
房子在雜草叢生的院子里
院子在彎彎的小巷盡頭
小巷在寬闊的街道上
街道在繁華的鎮(zhèn)上
鎮(zhèn)在城市里
城市在王國里
這是一把王國的鑰匙
王國的鑰匙是這把
全班學生站起來圍成一個大圓圈,手拉手,從圓圈的邊緣伴隨著詩的朗誦,漸漸向圓心走去,朗誦下半首詩時,再向外走,擴展成最初的大圓圈。特林?芬森老師說:“這首詩中的前行和后退(開始和結束在相同位置上),能給予孩子們安全感、歸屬感和萬事萬物在世界上各有其位的感覺。在這種圓圈開合和其他活動后,通常孩子們的臉變得紅撲撲的,兩眼閃閃發(fā)亮,他們的能力被激發(fā)和喚醒……”讓身體的動作和語言的節(jié)奏或韻律相配合,那么孩子們學到的語言不僅僅經(jīng)過了頭腦,更重要的是觸動到他們的心靈,并通達他們的全身。
在人類會說話之前,大概是先用身體的動作來表達意愿,有了豐富的動作后,刺激了人的聲音器官,才漸漸發(fā)展出說話的能力。人體的動作是說話聲音的源泉,正是在此意義上,華德福教育中的音語舞試圖用動作來表達語言。每一種聲音有一個相應動作,在斯坦納指導下,獨特的音語舞被稱做是“視覺語言”,音語舞課是華德福學校的必修課。
在愛默生學院,有一次花匠瑪利亞邀請我去她家喝茶,她是我最喜歡的教職員工之一。當她用手比畫音語舞的動作時,我突然想到舞蹈是流動的、變化的,而印在書上的字是固定的、僵死的。
如果在語言的學習中,結合相應的身體韻律動作,無疑會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加深對語言的理解,促進“我們與超越而意涵豐富之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
12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04404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