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陪伴你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通過朝夕相處的陪伴、日復一日的交流,孩子與父母建立起親密的依戀,建立起安全感,這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基礎(chǔ)。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做父母的最好不要把孩子交給別人去撫養(yǎng)教育,比如交給祖父母、送全托幼兒園、上寄宿學校等。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續(xù),沒有什么比塑造一個人更重要的事業(yè)。每天和孩子一起吃頓飯、認真聽孩子說會兒話、完全投入地和孩子玩一會兒吧,這比給孩子提供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更加重要。
“量”不足時更要重“質(zhì)”。也許你確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相處,但是你依然有機會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guān)系。比如在早出晚歸沒機會與孩子交談時用小紙條給孩子留言,出差在外時給孩子寫信、打電話,把陪孩子一起做某件他感興趣的事作為一個重要事項安排進自己的時間表,在孩子有問題時給他以關(guān)懷和指導……總之,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關(guān)心,感覺到你永遠是他堅強的后盾。這樣,你一樣可以成為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值得信賴的人。
第二,與孩子不僅僅是做朋友。
對大多數(shù)受過現(xiàn)代思想洗禮的年輕父母來說,那種不尊重孩子人格、把孩子當做自己附屬品的落伍觀念早已被拋棄,“做孩子的好朋友”成了這些父母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如果“朋友”的定義僅僅指與孩子一起玩、一起鬧,卻忽略了身為父母所肩負的更重要的職責的話,也難以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起到真正的引導作用。
請父母嘗試多換幾個視角來看待自己的角色吧。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思想,并終將獨立生存于社會的人。但是在這段親子共同前行的路程上,孩子的小手需要父母的大手去牽引、去扶持。有了這種認識,你就可以扮演好孩子生活教練、學習榜樣、知心朋友、人生導師和堅強后盾等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角色了。
第三,讓溝通的渠道更順暢些。
心理學家建議父母和孩子玩這樣的親子游戲:讓孩子站在椅子上,父母坐在地面上,使你們之間的高度差別很大。然后隨意交談幾分鐘,時間到了就交換角色。完成后,談?wù)劚舜说母邢。一位父親在經(jīng)歷這種體驗后說:“和一個像塔一樣高的人講話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當你被人家由上往下看時,感覺處在一個不被重視的位置上,而且真的很難說服高高在上的人!
想想看,這就是孩子常常體驗的感覺!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往往下意識地把自己放在一個居高臨下的位置,隨時準備挑孩子的毛病,隨時準備給孩子以指導。如果父母能夠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多從孩子的立場出發(fā)考慮問題,以寬容、接納之心多聽聽孩子的心聲,那么親子間溝通的渠道一定能更順暢。
第四,給孩子裝上幾個核心“精神軟件”。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要想使孩子擁有一份精彩的人生,需要具備能夠適應社會的多種品質(zhì)和能力。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精神??這是孩子成長的幾個核心“精神軟件”,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父母一定要把它們及早輸入孩子的“生命程序”之中。
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今有太多的家長在愛的名義下為孩子包辦一切,甚至孩子對自己人生的責任都由家長來承擔了。責任心建立不起來,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去積極進取的,孩子會變得被動,家長推一下,他才動一下。
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有一個簡單卻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他們真正作為家庭的一分子,讓他們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wù)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當孩子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父母的服務(wù)和安排,而開始主動地承擔起自己的任務(wù),并把他人的痛苦和歡樂與自己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時,他的責任感就逐漸建立起來了。
培養(yǎng)好習慣是給孩子一筆不斷生息的“資本”。俄羅斯心理學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yǎng)成一個習慣,便會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yè)、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家庭是培養(yǎng)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yǎng)習慣的老師。你現(xiàn)在多培養(yǎng)孩子一些好習慣,將來,這些習慣就會變成一筆不斷生息的“資本”,讓孩子永遠享有它的好處,幸福一生。雖然大家都知道養(yǎng)成好習慣對人生、對事業(yè)的好處,可是令父母們感到頭疼的是,好習慣總是那么難以培養(yǎng),而壞習慣卻怎么也揮之不去。想想看,是不是在下面這些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呢?
3歲到12歲最關(guān)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量的行為都會在這一階段固化為習慣,因而培養(yǎng)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
有研究認為,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至少要重復21次才有可能鞏固,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xù)一段時間,時間越長習慣越牢。有好習慣的父母才能培養(yǎng)出有良好習慣的孩子,父母應該牢記一句話:“你的身后站著孩子。”你的任何行為都有可能落入他的眼底。
第五,用發(fā)掘金礦的眼光來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勢潛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在人的智能框架中相對獨立地存在著8種智能:語言、數(shù)理邏輯、音樂、視覺空間、身體運動、自省、人際交流、自然觀察等智能。人與人之間也許根本不存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別,只有不同智力優(yōu)勢、組合與發(fā)展速度上的差異,每個人都有相應的成功領(lǐng)域。
目前的學校教育還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父母卻可以用自己的慧眼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如果你能樂觀地看待孩子,相信在孩子身上一定潛藏著智慧的種子,用發(fā)掘金礦的眼光來觀察孩子,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勢所在。并有意識地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一些條件,最大限度地幫助孩子挖掘自己的優(yōu)勢潛能,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副科”不副。有的父母往往片面地只重視孩子語言和數(shù)理邏輯能力的發(fā)展,卻忽視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發(fā)展的潛能與可能性,比如更在乎孩子在語文、數(shù)學、英語這些“主科”的成績,而對那些被認為是“副科”的體育、音樂、美術(shù)學習則不太重視,殊不知,孩子的潛能也許恰恰就在那些“副科”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呢!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也就不可能有一種方法適合所有孩子的教育。但是,只要你用心與智慧去導航,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向,同時也讓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
請父母用自己溫暖的大手牽著孩子的小手,一起往前走;當你手中的小手變得與你一般有力時,記得放開他的手,因為,作為父母,你已經(jīng)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來源:《讀懂孩子的“說明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04882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