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好孩子養(yǎng)育的四個新標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2010.07.24NO.123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呢?聽話,懂事,人見人愛。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我們常常會對孩子說:“要乖!”“要表現(xiàn)好!”無形中,“孩子在別人面前為我們做足面子、讓我們覺得臉上有光”成為了判斷是否是好孩子的標準,但事實是否是這樣呢?所以,當務之急,一定要認清,好孩子的標準究竟該是什么樣。

“表現(xiàn)好”?

  舊標準:孩子有社會稱許的表現(xiàn)

  新標準:對孩子的期望符合孩子的年齡發(fā)展階段

  典型情境:你的女兒兩歲。好友貝貝媽帶著貝貝來訪,貝貝看中了你女兒最心愛的娃娃要玩,你女兒不給,你命令女兒把娃娃交給貝貝,女兒只得照做。貝貝走后,你的女兒大哭一場,說再也不和貝貝玩兒了。

  孩子不“摳門”,能和小朋友分享,無疑會讓我們覺得很有面子。但希望兩歲的孩子就懂得分享,而且是分享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這個要求就超出孩子的年齡了。即使我們自己,就一定能把最心愛的鉆石耳釘借給朋友分享一晚嗎?

  研究表明,18~19個月的幼兒就開始希望自己所做符合成人的期望,做得好的時候會期待得到成人好的反應。成人的合理期望會讓孩子不斷進步。但對孩子的期望需要符合孩子的年齡,期望過低,會讓孩子遲遲不能學會本應學會的行為;但期望過高,會讓孩子產(chǎn)生挫折感,對成人的“標準”產(chǎn)生懷疑。

  比如對于這個分享的事情,既然分享本來就應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拿出哪些玩具和小朋友分享,這樣既尊重孩子對自己玩具的所有權,又向孩子傳達了“媽媽期望你能分享”這個信息。孩子達到這個期望不那么痛苦,又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感到了樂趣,就會對于“分享”產(chǎn)生良好的感覺,逐漸把分享變成自己的行為方式。

  實用策略:

  妥善安排情境

  通過對情境的安排和控制,避免孩子因自己的沖動而產(chǎn)生不好的后果。比如,如果確定孩子無法和別人分享某些玩具,可以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收起來,免得引起麻煩。

  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支持

  當你提出的要求符合孩子年齡時,要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幫助孩子達到期望。比如,在孩子有點不情愿地和小朋友分享的時候,給孩子很多鼓勵,讓她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愉快。

“聽話”?

  舊標準:孩子聽從成人的指示

  新標準:孩子有內(nèi)在的行為準則

  典型情境:孩子在游樂場上遲遲不走,你催了一次又一次,只見小朋友越來越少,你對孩子說:“別的小朋友都回去了,你也該走了吧!”終于把孩子拖走了。

  當我們用“別的小朋友都如何,所以你也要如何”這個句式來向孩子提要求時,潛臺詞就是,我們對你的標準是相對于別的小孩的。于是孩子可以很容易地反駁:“你看東東還沒有走,我也可以不走!”相似的,幼兒園老師也習慣說:“你看小班的小朋友都能如何如何,我們中班就更要如何如何!焙⒆泳涂梢哉f:“你看大班小朋友還在打人,我中班的打人又怎么了?”

  我們對孩子的語言模式里隱含著我們的假設和判斷。當我們一貫以相對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時,不僅會陷入自相矛盾,和別人比較也會成為孩子關注的焦點。

  相反,如果我們對“什么事情該怎么辦”有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做法,孩子就會更容易將這種做法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長大之后做事也不會輕易受其他人影響,能夠更有主見。

  實用策略:

  對某一種情境下孩子應該如何行事有明確的標準,并且一貫地執(zhí)行

  比如,每次到游樂場,要離開的時候都提前5分鐘給孩子“預警”,到提前1分鐘的時候再警告一次,到了時間說走就走。孩子就會形成根據(jù)時間控制自己行動的習慣。

  不同照看者對孩子遵照同一標準

  當不同成人采用不同方式時,孩子就會感到很混亂。對于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比如睡前不吃甜食,不能打人,不能罵人,成人的態(tài)度越一致,孩子會越容易遵守。

“懂事”?

  舊標準:孩子很講道理,不輕易發(fā)脾氣

  新標準:孩子有一個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

  典型情境:你4歲的兒子和鄰居家的浩浩一起玩游戲,兩個孩子有不同的玩法,你的兒子說:“你那樣就不對,我這樣就對!你一定得按我說的玩!”,兩個孩子你一拳我一腿地打了起來,你把兒子拉到一邊,厲聲呵斥了一頓。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尊重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原則。尊重包含很多含義,在有不同意見時能夠傾聽、理解他人的觀點,甚至想方設法達到妥協(xié),就是尊重的內(nèi)涵之一。

  研究表明,那些道德發(fā)展較好的孩子,往往來自有平等、民主氣氛的家庭,母親往往比較有靈活性,更多使用討論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而不是命令式,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帶著積極、愉快的情感。

  一個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要先得到過成人的尊重。如果我們不給予孩子這種尊重,對孩子很粗暴,孩子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別人就應該按照我說的去做,難以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當孩子自己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比如幫助孩子找到一種自己和小朋友都能接受的游戲方式,讓孩子感覺到每個人的意見都受到了尊重。

  實用策略:

  容許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

  孩子的意見在成人看來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否定、嘲笑他們的見解太容易了。好的父母應克制自己讓他們閉嘴的沖動,耐心傾聽孩子的話,甚至從中找出好的地方加以肯定和鼓勵。

  即使不能實現(xiàn)孩子的想法,也表示你理解他

  尊重孩子不等于凡事都聽孩子的,但要求孩子服從的同時,需要讓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

“有規(guī)矩”?

  舊標準:孩子做出好的、能夠得到獎勵的行為

  新標準:孩子有內(nèi)在的秩序感

  典型情境:路上又堵車了。你從左邊換到右邊,從右邊換到左邊,還是開不動,于是把車從緊急停車道上開了過去。后面5歲的女兒問你:“為什么我們走這邊?”你說:“這兒沒警察,也沒有攝像頭,沒關系的!眱(nèi)在的秩序感是現(xiàn)代人的特點。比如在發(fā)達國家的一些小路口常能看見這樣的景象:路口沒有警察,可能只有個STOP標志,但四個方向來的車可以依次通過,并不會造成擁堵。

  對孩子的行為我們會給予獎懲,但是獎懲本身只能讓孩子知道趨利避害。孩子們更多會通過觀察成人的行為來學習。當我們在沒人監(jiān)督時候違規(guī),孩子就學到: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當我們在孩子面前要決定自己該如何行為的時候,需要想一下,我們期望孩子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中?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成為一個連排隊都不會的人,生活在一個大家擠來擠去的混亂的環(huán)境,還是成為一個文明程度更高的人,生活在一個更加現(xiàn)代化的環(huán)境?

  實用策略:

  當孩子做得好時可以獎勵孩子,但是不以獎勵作為有好行為的交換條件

  “給爺爺奶奶唱個歌,就給你糖吃!”,這種所謂獎勵其實更接近行賄或收買。

  不以懲罰作為家長自己出氣的方式

  懲罰是讓孩子接受自己行為的后果, 比如因為沒有收拾玩具,玩具會被沒收24小時。雖然是懲罰,但家長的態(tài)度應該是平靜的、講道理的。

教給孩子自我控制的技巧

  好孩子的培養(yǎng)需要家長和寶寶共同的努力,家長也需要學會一些技巧:比如轉(zhuǎn)移注意力、尋找替代滿足物,通過想像好的結果以及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克制沖動、延緩滿足、抵御誘惑。

  一般說來,道德水平更高的孩子會不那么自私,會有更多利他的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利他的孩子往往更活躍,社會化更好,更有能力,更有主見,更有同情心,能夠在團體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在道德思維水平上也更高。有一個這樣的孩子,真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有諷刺意義的是,過于看中面子而不重里子,我們反而不會有這種收獲。

  來源:39健康網(wǎng)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請登錄早教真之道精品欄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4638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