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用攀比來借力,可能會適得其反
核心提示
春節(jié)里,朋友相聚,“別人家的孩子”又和自己家的孩子狹路相逢了嗎?是不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樣樣都好,再回頭看看自家的孩子,永遠是“縮頭縮腦”?這種“強烈”的對比會不會讓你越比越氣?
近日,網(wǎng)友“小仙Miko”創(chuàng)作的一組名叫《別人家的孩子》漫畫爆紅網(wǎng)絡(luò),引起大家共鳴。不少人紛紛吐槽,最恨“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奇特生物”,因為父母總是拿自己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且自己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中,中國人九大生活動力中,對子女的發(fā)展期望排在第一位。由此看來為了實現(xiàn)那份望子成龍的期待,迸發(fā)出“別人家的孩子”這一教育現(xiàn)象也不足為奇。但你又可曾想過,在你“解恨”般的比較中,這種赤裸裸的對比會嚴重傷害到孩子的自尊,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網(wǎng)友吐槽】
別人家的孩子 一輩子的“宿敵”
“別人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你才考個三類大學;別人家孩子找著好工作了,你每天還睡到太陽曬屁股都不肯起床;別人家的孩子掙大錢當老板了,你還打著那份一輩子升不了職的工……”每年春節(jié),最可怕的恐怕不是三姑六婆的輪番提問,而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又出現(xiàn)了!
最近,一則廣泛流傳于微博的漫畫《別人家的孩子》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共鳴,其轉(zhuǎn)發(fā)和評論達到13萬多次,不少網(wǎng)友都表示自己有著被父母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的痛苦經(jīng)歷,痛恨這個無處不在的“奇特生物”。
網(wǎng)友“丹尼特勞斯”哭訴道:“已經(jīng)生活在這些不明生物的陰影下10多年了,優(yōu)秀的孩子們啊,能不能不讓我的爸媽認識你們!”
另一名網(wǎng)友說,自己從小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脾氣很好,天天就知道讀書,長得又帥,每次考試都考年級第一。長大以后,他還交了一個又漂亮又有錢的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務(wù)員全考上了。而這名網(wǎng)友自己呢,和前女友談了八年戀愛,她六年都在騙他。網(wǎng)友在學校里被室友欺負,在單位被領(lǐng)導欺負。他們都虐待他,他說,自己簡直就是多余的。
其實,就在這幅漫畫紅遍網(wǎng)絡(luò)之前,還曾有人為“別人家的孩子”做了一首詩,名字叫《有一種奇特的生物叫——別人家的孩子》:
“茫茫宇宙中,有一種神奇的生物,這種生物不玩游戲,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回回年級第一。這種生物可以九門功課同步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他的學習了……這種生物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這種生物考清華,望北大,能考碩士、博士、圣斗士,還能升級黃金、白金和水晶級,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畫,看到電腦就想罵娘……這種生物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甚至會刀槍劍戟斧鉞鉤叉,而我們只會吃喝拉撒;這種生物長得好看,寫字好看,成績單也好看……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說法】
夸別人的孩子 為自家孩子好
小君剛到外地上大學,春節(jié)回鄭州過年,當她在網(wǎng)上看到這則漫畫時,說了一句話“切膚之痛”。
小君說,在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母親在親戚朋友甚至是小君最要好的同學朋友那兒把她說得很差,沒有優(yōu)點全是缺點,大概是她多愛小君卻沒辦法讓她乖乖聽話,懇請他們幫忙什么的,每次得到同情母親都很滿足。
結(jié)果是,親戚朋友們認為小君很反叛,好友同學也都覺得她沒治了。用很奇怪的眼光看她。可憐的小君蒙在鼓里,當時完全不知道發(fā)生什么事。慢慢地她知道了實情,多年以后鼓起勇氣問母親,為啥要在外人面前把自己說得如此不堪,而且有些是過分渲染的。母親的回答讓她很“無語”,母親說,是為小君好,讓他們教教小君怎么做人。
楊立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名高三學生的家長了,但當他提起“別人家的孩子”時,不愿回憶,同樣也只是說了一句話:“有過切膚之痛。
楊立說,小時候,父母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所謂的長處,作為一面鏡子,來渴求在自己孩子身上折射出相同的影子,這是極其不妥的心態(tài),也是孩子們最為反感的一方面。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天使,他們都在按照自己的個性成長、成才,做家長的怎能用一把尺子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優(yōu)劣?這種教育心態(tài)的失衡,也反映出,家長望子成龍的心切和渴求完美的急功近利態(tài)度。
現(xiàn)在,楊立也是一名高三孩子的家長,進入不惑之年的他更能理解當今社會競爭的激烈,誰不想讓孩子有知識,有技能,成棟梁之才,但現(xiàn)實往往不盡如人意。他的觀點是:只要孩子在做各種事情時,都盡力了,也就大功告成了,自己絕不會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
【專家解析】
父母盲目攀比 孩子絕望無助
河南省教育學院教授張燕萍說,攀比傷害了孩子心中最美好的感情,攀比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攀比會讓孩子產(chǎn)生絕望感。
首先,攀比會壓抑孩子與人交流的欲望,破壞孩子自如交流的能力。孩子是很好奇,很單純的,他們不會注意到別人與自己的差別,他喜歡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但家長用各種手段和語言提示孩子很差,拿別人家的孩子貶損他,次數(shù)多了,他們就會發(fā)生改變,心情不好,不愿意表達,不愿與人交往,沒有親密的朋友,不信任他人的善意。當想說出自己的看法時,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就不能自如地與人交流,這種情況會令孩子更加沮喪,他們更加愿意一個人呆在家里或者宿舍里。
攀比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家長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經(jīng)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1984年后出生的孩子,往往傾向于相信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他們從小便開始接觸網(wǎng)絡(luò),沒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觀點,也沒有什么不容置疑的權(quán)威。父母用親情的權(quán)威損害孩子的自信和尊嚴,結(jié)果使他們從內(nèi)心疏遠親情,并對親情絕望。
【建言獻策】
父母“持證上崗”尊重教育規(guī)律
為什么在中國的家庭里,愛和自由往往會形成一種矛盾?父母常常會下意識地以愛的名義來約束孩子,例如“因為我愛你,所以你必須聽我的,拿你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是為了激勵你上進。”而孩子,大都在想盡辦法抵制這種束縛。
對于這個很多家長都覺得棘手的問題,鄭州童學館家庭教育高級顧問及家長課堂專家王訪卉說,中國父母熱衷拿別人家的孩子去攀比,逼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看齊,這不僅是一個社會虛榮心問題,它的背后更多的是父母對社會沒有安全感的心理,所以對孩子沒有把握。正是因為他們內(nèi)心的恐慌,使他們覺得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孩子,他們就去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塑造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借力的心理。
“父母總以為世界上有一勞永逸的辦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其實,他們一直沒有正確地進入父母角色,甚至沒有父母意識!蓖踉L卉說,看到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不是自己努力去尋找正確的方法,而是用簡單粗暴的方法企圖改變孩子。
其實,首先應(yīng)該改變的是父母。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如何做父母,很多重要的職業(yè)上崗,都需要考執(zhí)照,養(yǎng)育孩子這么重要的事,從來沒有上崗證。很多父母根本不懂什么是教育,他們只是憑著自己的本能和本性在充當父母的角色。
當教育出了問題,很多家長不去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而是一味地責怪孩子。這樣做的結(jié)果不能使你的孩子變好,反而會使孩子出現(xiàn)更多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56147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