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
大人應了解孩子,這基于兩個原因:
一是早期誘發(fā)模式本身的要求。因為“早期誘發(fā)”不是靈丹妙藥,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不是誰拿去一試都靈的,它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只適用于9至15歲的孩子。9歲以前屬于早期教育,有早期教育方法;15歲以后屬于青年期教育,早期誘發(fā)方法不適用。這個方法只適用于智力發(fā)展水平在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的孩子,若孩子智力水平過低,早期誘發(fā)也難以見到效果。
二是對在早期誘發(fā)適用范圍內不同的孩子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你必須了解孩子的心理素質現(xiàn)狀所處的水平。比如,對學習的興趣如何?學習時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無志向和理想?孩子有啥長處和短處,等等。只有了解孩子,你才能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孩子實際情況的誘發(fā)培養(yǎng)計劃,因勢利導,使誘發(fā)成功,獲得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了解孩子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第一,觀察法——用孩子的眼睛看孩子。
所謂“觀察法”就是用眼睛看,用頭腦想。家長根據(jù)自己對孩子的觀察,對孩子的個性心理品質、能力、長處、短處,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并做好記錄。過上一兩個月再觀察、記錄一下,兩相比較,看孩子在上述各項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否穩(wěn)定,去除偶然的、瞬間發(fā)生的、暫時出現(xiàn)的一些表現(xiàn),找出那些穩(wěn)定的表現(xiàn)。
此法看起來似乎很容易,其實不然,這里有一個怎樣“看”、怎樣“想”的問題。為什么許多家長每天都在觀察孩子,都在用心思考,可以說對孩子“了如指掌”了,卻仍舊得不到孩子的積極響應,家庭教育收效甚微?就是沒有解決這個怎樣“看”、怎樣“想”的問題。
不過,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就是要客觀地、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的行為,客觀地、從孩子的心理出發(fā)去理解孩子,不能用家長自己的想法、家長的標準去看孩子、去理解孩子。
比如,復旦大學少年班學生陳洛祁,在1987年赴美物理學研究生考試中獲得全國第一名?墒牵r候并不顯得特別聰穎,快兩周歲時才會說話,5歲半數(shù)數(shù)才能數(shù)到100。小時候,口袋塞得滿滿的香煙紙啦、玻璃球和石子啦,應有盡有;要不就拿個玩具手槍或樹枝木棍在地上摸爬滾打,滿頭是汗,渾身是泥。大人說他,他也不聽。誰見了都搖頭:這孩子太調皮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爸爸媽媽感到壓力越來越大。
為了思考培養(yǎng)計劃和方法,媽媽開始細心地觀察孩子。她認真地回憶、總結了洛祁從小以來的表現(xiàn),再用思考的結果去觀察孩子,進行驗證和修改,最后終于找到了兒子的個性心理特點:我行我素,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
找到了心理特點之后,媽媽就按照這個心理特點來安排對孩子的誘發(fā)教育。她決定,在家里容忍兒子不服從、不聽話,容忍兒子如癡如醉地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兒子越來越強烈的求知欲。
洛祁5歲那年,有一天,他在柜子里發(fā)現(xiàn)一副“建造模型”玩具。那是媽媽托人從上海買來的,本想等洛祁再長大一點兒才給他玩,沒想到讓他發(fā)現(xiàn)了。這一下可把洛祁給迷住了。從下午1點一直玩到晚上8點多,連續(xù)7個小時,沒吃沒喝沒挪步,沒說一句話,也沒聽到爸爸媽媽跟他說過話。他照著那個圖,居然組裝起了第一個模型吊車。飯涼了、菜涼了,爸爸喊了一次又一次,他根本就沒聽見。爸爸等得性急,氣得要打他,被媽媽攔住了。
接連幾天,洛祁連門都不出,躲在家里裝了拆,拆了再裝。每裝完一個,自得其樂一陣子,然后拆了再裝。裝成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圖上所有的樣式都裝了一遍,沒花樣了,他就根據(jù)自己的想象組裝別的東西。
媽媽在一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這個僅有5歲、數(shù)數(shù)還數(shù)不到100的兒子,終于萌發(fā)了創(chuàng)造意識。這種自學勁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在是太可貴了!要不是媽媽的保護,會被爸爸一巴掌打得煙消云散的。
第二,成績統(tǒng)計分析法。
家長可以把近兩三年孩子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找來,按照時間的先后排成一溜兒,看看在這期間孩子的成績起伏波動大不大,是上升的趨勢,還是下降的趨勢,在班級內所處的名次是多少,有可能的話最好能在全年級內進行比較,找出孩子每次考試成績同全班或全年級第一名成績的差距,同全班或全年級平均成績的差距,并分析這個差距的起伏波動情況。
從經(jīng)驗來看,孩子成績能在班級或全年級10名之后、半數(shù)之上,起伏波動不大,不是大起大落,可視為智力“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成績。
通過上面的方法,了解了孩子的情況之后,大多數(shù)情況下,肯定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許多問題,這是正常的。正因存在這些問題,才需要我們家長實施早期誘發(fā)方法來幫助孩子,所以,不必大驚小怪,應當積極地進行第二步工作:尋找孩子成績平平的原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91126.html
相關閱讀: